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6新種蝸牛 玉山現蹤

如果根據已發表的台灣非海生(non-marine)軟體動物相關文獻
很多高山地區或是低海拔地區, 公路到不了的地方, 都還沒調查過軟體動物
我認為應該會隱藏許多新紀錄種或是新種
如果能將以調查過的地點匯整至GIS, 就可以分析哪些地區還需要努力調查!

以下轉載自2010年2月4日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feb/4/today-life3.htm

6新種蝸牛 玉山現蹤

〔記者陳信仁/南投報導〕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九十八年度對園區內郡大林道地區進行生物資源普查,發現六種世界新種的蝸牛,由於國內非常缺乏中高海拔山區的陸生貝類資料,此發現相當難得。

玉管處去年委由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黃重期、徐歷鵬、賴伯琦等三人,在郡大林道海拔兩千五百公尺的觀高地區附近,進行昆蟲、軟體動物與陸生貝類調查。

研究團隊在短短四公里林道上,即調查得到十三科二十九種的陸生貝類,其中有十八種為台灣特有種,及高達十種在台灣過去未曾記錄過的物種,並有六種確定是新種,另四種需進一步調查確認。

玉管處表示,台灣目前大約存有三百種蝸牛,大部分為台灣特有種,因蝸牛多數體型比較小,加上棲地、體色及行為不明顯,常被忽略,因陸貝遷移能力比較差,研判這些新種可能只分布在觀高附近的中高海拔山區。

而世界七大自然奇景全球網路票選進入最後決選階段,台灣玉山已順利擠入前二十八強,票選結果將在明年三月揭曉。由於網路得票數目前排名末段班,希望國人全力衝刺,讓玉山入選世界七景,躍升成國際名山。可至玉山國家公園網站http://www.ysnp.gov.tw/查詢。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腹足綱的粒線體基因順序之演化

粒線體是真核生物的細胞內專門製造ATP的胞器, 被認為是源自於寄生在細胞內部的細菌所演化而來. 動物的粒線體基因組(genome)通常包括2個rRNAˋ22個tRNA和13個產生蛋白質的基因, 而粒線體各基因的順序在脊椎動物比較保守, 無脊椎動物則是變異很大, 尤其是軟體動物. 因此粒線體的基因順序可能可作為特徵, 以釐清高階(科級以上)的演化關係.

以往利用DNA序列重建腹足綱(Gastropoda)的高階親緣關係時, 均發現會有與其它研究相矛盾之處, 除了所採用的種類不一致, 序列的解析度不足也是原因之ㄧ. 然而至目前為止, 腹足綱以下的高階親緣關係仍有爭議, 因此Grande等人(2008)以GenBank上已發表的17種腹足綱粒線體基因組, 加上5種新定序的物種, 採用整個粒線體基因組分析基因順序的演化情形, 而另以12個產生蛋白質的基因重建高階親緣關係.

Grande等人(2008)的研究發現, 粒線體基因之間也有相互重疊的情形, 因而整體的粒線體大小變得比較小. 粒線體基因順序的大幅改變, 發生過3次, 分別出現於CaenogastropodaˋPatellogastropoda和Heterobranchia這3個支系. 此研究也推翻以往認為有肺類(Pulmonata, 沒口蓋的陸貝ˋ蛞蝓ˋ淡水貝及少數潮間帶類群)是單系群的假說, 發現有肺類是並系群. 然而要釐清囊括數萬種物種的腹足綱的高階親緣關係, 仍需將各主要類群納入分析; 應用粒線體12個產生蛋白質的基因序列, 可提供足夠的資訊以重建親緣關係(各支系的支持度都很高); 粒線體基因的順序亦可視為親緣關係的特徵之ㄧ.

完整內容請參考 Grande C, Templado J & Zardoya R. 2008. Evolution of gastropod mitochondrial genome arrangements.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8: 61.

粒線體基因組完整定序, 有些可以應用與參考的價值, 例如拿來設計primer, 分析各基因的演化情形等. 我覺得應該可以進一步分析, 用哪幾個基因所重建的親緣關係樹, 最接近12個基因的親緣關係樹, 雖然序列愈長能提供愈多訊息, 但是跑樹(重建親緣關係)的時候, 就要等愈久, 還得擔心會不會停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