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國際會議廳
研討會緣起, 摘要如下:
漁業資源之持續匱乏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迅速消失是目前全球關注的焦點,如何有效地保育及復育漁業資源及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也是當前各國政府重要的課題。2002年第二次地球高峰會最先達成的共識,即是漁產保育。其方法不外乎是下列兩種主要方式:劃設海洋保護區之棲地保護,以及禁捕或限捕若干已近瀕危物種之物種保育。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所屬的兩個委員會的主要使命,亦即「物種存續委員會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及「世界保護區委員會 」(World Commission on Protected Areas, WCPA)。紅皮書(Red List)亦即瀕危物種名錄之評估及公布也是物種保育的重要步驟,亦即需綜合目前現存於地球上的各類生物的數量、分布、習性、生活史的資料,來將某類生物的所有物種做評估,給予已滅絕 (EX)、極危 (CR)、瀕危 (EN)、易危 (VU)、近危 (NT)、無危 (LC)或缺乏數據 (DD)等等級,再根據不同等級來做不同程度的立法及管理。包括目前「華盛頓公約」,或稱「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CITES)」(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所通過列入保育類名錄Ⅰ~Ⅲ等級的物種,也都是經由IUCN-SSC不同專家群所做的建議。
IUCN乃於三年前與「生物多樣性科學中心 (CABS)」(Center for Applied Biodiversity Science),以及「保育國際組織 (CI)」(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共同成立了「全球海洋物種評估計劃 (Global Marine Species Assessment, GMSA)」,希望在2012年能評估出20,000種海洋物種之瀕危狀態。首先將優先進行海水魚類、海草、紅樹林、大型海藻及若干貝類、棘皮動物或甲殼類的類群。其評估方法是先由專家群共同建置其物種分布、族群狀態、棲地及生態、受脅原因、利用及保育方法之資料庫,再經由專群會議來訂定各物種瀕危之風險或等級。此一資料庫亦有利於海洋熱點或保護區區位之選擇及劃設工作。
GMSA目前已完成全球造礁珊瑚之物種評估,鯊及魟,以及石斑等類群,海草及紅樹林物種之評估正在進行中,預計於2009年完成。隆頭魚、鸚哥魚、石首魚、蝶魚、蓋刺魚及海蛇則將在2010年完成。鮑魚、雀鯛、鮪、旗魚等亦將啟動。而分不同地理區方式之評估亦同時進行。地中海、東太平洋、西太平洋、南太平洋、紅海、加勒比海等地理區將優先評估。此次IUCN擬在台灣舉辦之西太平洋區之瀕危物種評估,則將先針對鮪及旗魚;笛鯛、鯛及石鱸,以及龍蝦類等三個類群來做實質之評估工作。
此次研討會共有約20位左右,全球頂尖的海洋生物學者來台與會的機會,舉辦一整天的學術專題演講,介紹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實際工作的進展,及目前IUCN所發展及推動評估海洋生物瀕危物種之新方法。相信會對國內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教育及保育工作,以及與國際接軌、國際學術交流、政府未來政策規劃、研究調查、漁業資源管理及永續利用等各方面均能有所助益。
詳情與報名資訊, 請見研討會網站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