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研討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研討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研討會報告CP12] 蝸居東部的隱藏種:以婚姻平權為名的彩虹大臍蝸牛

[研討會名稱] 2015動物行為暨生態學研討會

[發表型式] 壁報展示

[摘要]

蝸居東部的隱藏種:以婚姻平權為名的彩虹大臍蝸牛
Cryptic landsnail species in eastern Taiwan, Aegista diversifamilia

黃致維1、李彥錚2、林思民1、巫文隆2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2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大臍蝸牛Aegista subchinensis (Möllendorff, 1884)在以往被認為廣布於臺灣全島。2003年,李彥錚博士首次注意到東、西部的臺灣大臍蝸牛族群有形態分化。初步研究透過三個DNA片段(粒線體COI、16S和核ITS2基因)重建臺灣大臍蝸牛東、西部族群和近緣種(日本石垣島的A. vermis [Reeve, 1852]和宮古島的A. oculus [Pfeiffer, 1850])的親緣關係,並以殼形態分析臺灣大臍蝸牛東、西部族群,確立臺灣東部的大臍蝸牛族群應視為一物種,命名為彩虹大臍蝸牛A. diversifamilia,以向世界各國與臺灣為婚姻平權的努力致敬。根據三個DNA片段重建之親緣關係樹顯示臺灣大臍蝸牛和彩虹大臍蝸牛為姊妹種,而四物種間的bootstrap支持度均低,無法釐清種間的親緣關係。新增九個核基因片段(共十二個基因片段)重建之物種演化樹(species tree),則顯示彩虹大臍蝸牛和宮古島的A. oculus為姊妹種。

關鍵字:八重山群島、大臍蝸牛、柄眼目、扁蝸牛、軟體動物

蝸居東部的隱藏種:以婚姻平權為名的彩虹大臍蝸牛


[研討會報告CP02] 東亞地區山椒蝸牛科 (軟體動物門:腹足綱) 之親緣關係、 親緣地理和地景遺傳學研究

[研討會名稱] 2009 年台大師大生態演化聯合學術發表會

[發表型式] 壁報展示

[摘要]

東亞地區山椒蝸牛科 (軟體動物門:腹足綱) 之親緣關係、親緣地理和地景遺傳學研究

黃致維1、林思民1、巫文隆2
1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2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親緣地理學兼顧種內演化過程與地理分布模式,為一整合性之研究學門。複雜的地理環境與地質歷史,造就台灣的高度生物多樣性。山椒蝸牛科 (Assimineidae) 廣布於南極洲以外的各大陸,且為高度物種多樣性的兩棲性蝸牛,沿海、河口、淡水和陸域環境均有不同山椒蝸牛種類棲息。目前的山椒蝸牛科的分類仍以形態與解剖構造為主,許多物種的分類近年來有大幅度變動且有許多新種發表,因此山椒蝸牛科的親緣關係亟待進一步釐清。東亞地區的山椒蝸牛科由於擁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而成為絕佳的研究材料,可探討其起源、親緣關係和親緣地理學。本研究將針對以下主題:(1) 東亞地區的山椒蝸牛之親緣關係與台灣的山椒蝸牛物種來源;(2) 台灣的陸域和河口的山椒蝸牛物種之比較親緣地理;(3) 台灣山椒蝸牛 (Assiminea taiwanensis) 的地景遺傳,探討不同地景特徵對其族群遺傳之影響。用於親緣關係分析的東亞地區山椒蝸牛物種將採集或交換自韓國、日本、台灣、中國和菲律賓;親緣地理分析的部份,依照台灣的主要水系和山脈進行採集;台灣山椒蝸牛的地景遺傳分析,將針對其模式產地和台北盆地,依據不同的棲地類型進行採集。利用酚-氯仿法進行DNA粗萃取。以粒線體去氧核醣核酸 (COI, CYTB, ND1, 12S and 16S rRNA) 作為分子特徵,以最大概似法 (maximum likelihood) 和貝氏法 (Bayesian method) 重建山椒蝸牛科之親緣關係;並利用分子變方分析 (AMOVA) 和單基因型網狀脈絡圖 (haplotype network) 等方法分析親緣地理。東亞地區的山椒蝸牛科之親緣關係和台灣山椒蝸牛的地景遺傳研究將於未來釐清;本研究預期台灣的山椒蝸牛科動物相和親緣地理,可能是由擴散和地理割裂事件共同影響所形成。

關鍵字:山椒蝸牛科、地景遺傳學 、腹足綱、親緣關係、親緣地理學

東亞地區山椒蝸牛科 (軟體動物門:腹足綱) 之親緣關係、親緣地理和地景遺傳學研究


[研討會報告CP01] 應用粒線體COI片段探討台灣的河殼菜蛤族群遺傳結構

[研討會名稱] 2009 年動物行為暨生態學術聯合年會

[發表型式] 口頭報告

[摘要]

應用粒線體COI片段探討台灣的河殼菜蛤族群遺傳結構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Limnoperna fortunei (Dunker 1856) in Taiwan Based on Sequences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黃致維1,2、姜鈴3
1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2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軟體動物研究室
3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 助理教授

原生於亞洲大陸的淡水雙殼貝河殼菜蛤 Limnoperna fortunei (Dunker, 1856) 先後入侵至香港、台灣、日本、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巴西和玻利維亞。河殼菜蛤在台灣的確定族群,先後發現於台北縣新店溪直潭壩、南投縣日月潭和桃園縣石門水庫。為釐清台灣3個水系間河殼菜蛤的族群關係,本研究應用粒線體COI片段的501個核苷酸序列,分析台灣、日本和阿根廷6個水系共326隻個體,21個變異點區分出17種單基因型。台灣 (Hd = 0.233, π = 0.000275) 和阿根廷 (Hd = 0.378, π = 0.000253) 的河殼菜蛤族群之遺傳多樣性偏低,且mismatch analysis呈現單一高峰,顯示為單次引入,且有明顯奠基者效應 (founder effect);而日本的遺傳多樣性很高 (Hd = 0.895, π = 0.00097) 和2 ~ 3個高峰的mismatch distribution,推測是多次引入所造成。H1為3國共有單基因型,推測H1可能為原生地廣布的單基因型;三個國家各有其獨特的單基因型:台灣 (H2 ~ H4)、日本 (H5 ~ H15) 和阿根廷 (H16和H 17),顯示3國的河殼菜蛤均為不同來源。除了台灣和日本的河殼菜蛤族群有明顯分化的單基因型之外,大部分單基因型間僅相差一個鹼基變異,使NJ、MP、ML、Baysien analysis和MJ network的分析結果,無法釐清多數單基因型的親緣關係。河殼菜蛤在台灣發現的3水系—新店溪、大漢溪和日月潭水系的族群遺傳多樣性均低;3個水系族群之間,至少共有2種單基因型 (H1>80 %和H2),應為奠基者效應所造成。3水系間的平均遺傳距離 (0.259 % ~ 0.387 %) 和FST值 (0.032 ~ 0.0490),顯示台灣3水系族群關係相近,推測可能是單次引入至某一水系再被引入至另外2水系,而河殼菜蛤於台灣水系間的擴散,可能透過工程船或休閒船引入至另一水域。

關鍵字:河殼菜蛤 Limnoperna fortunei、族群遺傳結構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新店溪 Shindian River、石門水庫 Shihmen Reservoir、日月潭 Sun Moon Lake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2010年動物行為、生態暨生物教育研討會--中國生物學會聯合年會

日期: 2010年1月20~21日 星期三~四
地點: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進德校區

一年一度的生態學界盛事又來了!!
主辦單位似乎忘了提供交通訊息!!
在此提供一些資訊, 好給大家準備準備.

交通訊息
1. 搭乘客運: 目前僅有東南客運(板橋-彰化), 國光客運和統聯客運(台北-彰化), 請至彰化師範大學站下車, 步行約5分鐘可抵達校門口.
2. 搭乘火車: 各級列車均停靠彰化火車站, 出站可轉搭計程車, 或出口左斜對面的肯得雞旁之公車站, 搭乘往台中方向客運, 至彰化師範大學下車, 步行約5分鐘可抵達校門口.
3. 搭乘高鐵: 高鐵台中站下車, 搭乘往彰化之公車, 或轉搭台鐵至彰化車站.
4. 自行開車: 走國道一號的朋友, 請至彰化交流道或王田(烏日)交流道下; 走國道三號的朋友, 請至快官交流道下. 當空氣中出現像超濃清潔劑的怪味, 就代表彰化師範大學快到了!! (因為有台化這個好鄰居).


論文徵稿主題
1.行為生態學(Behavioral Ecology)
2.族群與群聚生態學(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Ecology)
3.野生動物保育與經營管理(Wildlif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4.生物親緣地理與分類(Phylogeography and Systematics)
5.生理生態學(Physiological Ecology)
6.動植物交互關係(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Plants and Animals)
7.生物教育(Biological Education)
8.生物與環境教育(Biology and Environment Education)

重要日期
摘要投稿截止日期:2009/12/15
論文(口頭報告)審查結果通知:2009/12/25
網路報名截止日期:2010/01/05

詳情與線上報名, 請洽研討會網站


西太平洋海洋生物瀕危物種紅皮書評估研討會

日期: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國際會議廳

研討會緣起, 摘要如下:

漁業資源之持續匱乏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迅速消失是目前全球關注的焦點,如何有效地保育及復育漁業資源及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也是當前各國政府重要的課題。2002年第二次地球高峰會最先達成的共識,即是漁產保育。其方法不外乎是下列兩種主要方式:劃設海洋保護區之棲地保護,以及禁捕或限捕若干已近瀕危物種之物種保育。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所屬的兩個委員會的主要使命,亦即「物種存續委員會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及「世界保護區委員會 」(World Commission on Protected Areas, WCPA)。紅皮書(Red List)亦即瀕危物種名錄之評估及公布也是物種保育的重要步驟,亦即需綜合目前現存於地球上的各類生物的數量、分布、習性、生活史的資料,來將某類生物的所有物種做評估,給予已滅絕 (EX)、極危 (CR)、瀕危 (EN)、易危 (VU)、近危 (NT)、無危 (LC)或缺乏數據 (DD)等等級,再根據不同等級來做不同程度的立法及管理。包括目前「華盛頓公約」,或稱「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CITES)」(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所通過列入保育類名錄Ⅰ~Ⅲ等級的物種,也都是經由IUCN-SSC不同專家群所做的建議。

IUCN乃於三年前與「生物多樣性科學中心 (CABS)」(Center for Applied Biodiversity Science),以及「保育國際組織 (CI)」(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共同成立了「全球海洋物種評估計劃 (Global Marine Species Assessment, GMSA)」,希望在2012年能評估出20,000種海洋物種之瀕危狀態。首先將優先進行海水魚類、海草、紅樹林、大型海藻及若干貝類、棘皮動物或甲殼類的類群。其評估方法是先由專家群共同建置其物種分布、族群狀態、棲地及生態、受脅原因、利用及保育方法之資料庫,再經由專群會議來訂定各物種瀕危之風險或等級。此一資料庫亦有利於海洋熱點或保護區區位之選擇及劃設工作。

GMSA目前已完成全球造礁珊瑚之物種評估,鯊及魟,以及石斑等類群,海草及紅樹林物種之評估正在進行中,預計於2009年完成。隆頭魚、鸚哥魚、石首魚、蝶魚、蓋刺魚及海蛇則將在2010年完成。鮑魚、雀鯛、鮪、旗魚等亦將啟動。而分不同地理區方式之評估亦同時進行。地中海、東太平洋、西太平洋、南太平洋、紅海、加勒比海等地理區將優先評估。此次IUCN擬在台灣舉辦之西太平洋區之瀕危物種評估,則將先針對鮪及旗魚;笛鯛、鯛及石鱸,以及龍蝦類等三個類群來做實質之評估工作。

此次研討會共有約20位左右,全球頂尖的海洋生物學者來台與會的機會,舉辦一整天的學術專題演講,介紹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實際工作的進展,及目前IUCN所發展及推動評估海洋生物瀕危物種之新方法。相信會對國內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教育及保育工作,以及與國際接軌、國際學術交流、政府未來政策規劃、研究調查、漁業資源管理及永續利用等各方面均能有所助益。

詳情與報名資訊, 請見研討會網站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第二屆亞洲生物國際研討會

日期: 2009年11月26~27日 星期四~五
地點: 國立海洋大學行政大樓之會議室

本研討會訊息轉載自 大大養成所

「亞洲生物國際研討會」在2007年由法國發起,在泰國曼谷成功舉辦第一屆,將於今(2009)年11月26至27日在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正式舉辦此第二屆國際會議,本會主要以研討會主軸和橫向發展主題串連與結合,由法國、臺灣和其他亞洲的生物學等相關科學家和機構共同行動報告,對全球注目的生物多樣性與生物資源領域的研究和創新構想進行討論,並確定未來法國與亞洲各國加強實質合作的可能途徑。同時關注良好做法上的知識產權,並且保護亞洲生物多樣性、物種資源,研討會中並將更深入討論有關生物多樣性、生態與保育和化學生態學(系統學、萃取、分析)、人與自然物質(物種保護,永續發展)和發展健康、營養、農藝和化妝品等可發展之產業的問題,並共同商討及解決環境生態的問題。

本屆「亞洲生物國際研討會」 在「法國在臺協會」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及「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共同贊助與主辦下,所涵蓋的亞洲國家可能包括汶萊、緬甸、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寮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中華民國(臺灣)、泰國及越南等國家。

本次研討會將包括臺灣、法國與亞洲各國重要科學家代表參加論文發表及座談,同時主辦單位亦規劃政府相關單位(農委會、國科會、科博館、特生中心等)及學術單位之「資料展示」與「壁報展示」(poster),以加強交流與討論。特在此誠摯地邀請產、官、學、研之先進踴躍參加。

會議網址: http://www.imb.ntou.edu.tw/2009bio-asia.htm

從訊號分析探討生態監測研討會

週四恰巧是期中考週, 有時間可以去參加!!

日期: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時間: 8:30 - 17:00
地點: 國立中正紀念堂 一樓一展廳演講廳

人類對於我們所居住的環境的瞭解,先從觀測開始。我們試圖去瞭解大自然生物之特性,諸如:物種的分布、生物性的多樣化、變遷、以及隨著環境變遷,很多生物習性之改變等許許多多的紀錄。您是否有龐大的資料不知如何分析與解讀其中的意義?時代不斷推進,運用傳統分析方法已有所不足。訊號分析法是發展中的新工具,幫助我們在新世代開展不同的視野,解讀隱藏的訊息。舉例來說,適合青蛙生長的環境也適合人類生存,青蛙種類與數量的監測,可作為環境變遷的重要指標。

本研討會主題:透過訊號的分析,可以展現頻率隨著時間變化的特性,幫助我們解讀更多訊號背後所隱藏的意義。提供國內外相近領域的學者與工程應用者一個交流平台,探究此一領域的新技術與挑戰。本分析技術應用於生態監測的範圍非常廣汎,包含蝙蝠,青蛙,鳥類,魚群, 鯨豚等,這些生物對於他們所身處的環境變化,我們可以透過這些訊號的解讀來窺探一二。

詳情請見研討會網站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靜宜大學第三屆2009年環境論文研討會

由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等單位主辦的"靜宜大學第三屆 2009年環境論文研討會", 將於9月26~27日在靜宜大學生態館舉行. 研討會第一天的主題為台灣森林動態樣區, 包括低海拔至高海拔, 自然林與人工林的生態研究; 第二天則分為自然科學、環境實務、環境倫理三個主題同時進行. 報名截止日為9月11日.

相關資訊如下:

一、研討會主旨: 為提倡生態學、生態哲學、生態保育學及環境運動史、環境運動策略等方面的學理研究風氣,並促進對生態保育及環境保護的重視。
二、會議主題: 動態樣區、動物生態、國土規劃、環境倫理
三、會議時間及地點: 98年9月26~27日 (星期六、日) 靜宜大學生態館(方濟樓)惠三廳

詳細議程與報名方式, 請至研討會網頁瀏覽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高山生物地理國際研討會暨紀念鹿野忠雄(Tadao Kano)發表雪山動物地理研究論文七十週年

鹿野忠雄踏遍台灣許多地方
包括當時許多日本人不敢進入的原住民地區
研究領域從原住民文化ˋ動物地理學到雪山的冰河遺跡等
跨越人類學與自然科學領域
對於台灣的人類學和自然史有重要貢獻

鹿野忠雄曾就讀於台北高等學校(台灣師範大學前身)
我現在也算是鹿野忠雄的學弟啊!!
這裡有個和鹿野忠雄沾得上邊的有趣故事

想了解更多關於鹿野忠雄的事情
除了請教Google大神之外
以下幾本書都還不錯!
[山ˋ雲與蕃人] 玉山社出版
[被遺忘的日籍台灣動物學者] 晨星出版
[鹿野忠雄] 晨星出版

重點是9/17~9/18 將在科博館舉辦的鹿野忠雄紀念研討會
會有許多生物地理學者參與
[鹿野忠雄]一書的日文版作者山崎柄根和中譯者楊南郡應該也會出席!!

研討會資訊如下 (應該是7/15才開放報名!)

「高山生物地理國際研討會暨紀念鹿野忠雄(Tadao Kano)發表雪山動物地理研究論文七十週年」

研討會主旨及問題

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是地理學與生物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其分佈規律的科學。它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各類生物群。生物地理學的基本研究目的是闡明生物分布的基本規律。研究的內容主要有:生物群的組成結構、動態變化;生物群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分布區和生物區系的形成與演變;島嶼生物種的拓殖與滅絕等。瞭解生物群分布的特點和規律,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資源永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生物地理學常見分成植物地理學和動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包括三個分科:植物區系地理學,研究各種植物分佈規律、各地區植物區系的種類組成和形成原因;歷史植物地理學,研究各地植物區系起源和發展歷史;植物生態地理學,研究各地區植被的結構、動態和分佈規律以及與環境間關係。動物地理學也包括兩個分科:歷史動物地理學,研究動物種的分布區和動物區系形成的歷史;生態動物地理學,研究動物群結構特徵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也有人將生物地理學分為歷史生物地理學和生態生物地理學。
從台灣的生物地理觀之,本島可分為高山及低地兩生物地理區,北方植物地理及古北區的動物多分布於台灣的高海拔山區,而低海拔則多為熱帶地理區的生物。已知在冰河期時北方區系的物種向南擴遷到台灣來,當氣候變暖冰河撤退後,這些物種便只能侷限分布於台灣較高海拔地區,台灣的山椒魚、櫻花鉤吻鮭及高山小黃鼠狼皆是類似的代表性物種。雖然台灣的高海拔地區此處環境對於許多冰河期播遷來的生物是個避難所,且因隔離促成物種特化,但亦使這些物種多半成為珍貴稀有種,當一旦環境改變時,尤其是人為的干擾,常使得該物種在應付環境的變化的能力不足,滅絕危機度增高,台灣櫻花鉤吻鮭即是一例。今日,生物多樣性保育是國內外保育的重心所在,而台灣高山生態系是物種多樣性的場所,且是生物資源保育與研究的一處重要位置。台灣的高山山脈另外形成各地族群基因交流的阻隔,使得部分物種的族群產生遺傳分化現象,例如東西部的差異或不同山脈間的隔離。近年來,DNA序列資料已經變成最常使用來推測生物親緣關係的材料。粒線體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是一個高度敏感的遺傳標記,適合來研究相近分類群或物種內變異性高的族群之間的關係。粒線體序列對不同地理族群的區隔提供了另一項證據,更成為探討有關生物的親緣地理學(Phylogeography)研究有力工具,如證實斯文豪氏攀蜥(Japalura swinhonis);澤蛙(Rana limnocharis);守宮(Gekko hokouensis);小家鼠(Mus musculus);台北樹蛙(Rhacophorus taipeianus)以及莫氏樹蛙(Rhacophorus moltrechti)等之親緣地理,乃以中央山脈為界分成東西兩大群且再各自分成數小群,造成族群間基因交流受阻而產生族群的分化,顯示中央山脈對於各種動物的擴散分佈具有地理阻隔的影響。

近年來,人們對脆弱的高山生物區系不斷產生新的興趣。隨著2002年被確定國際山地年,針對高山生物區系的國際性研究計畫和項目也越來越多。台灣為一高山島,有許多生活資源依賴著高山地區的自然環境,更有不少人生活在高山地區。山地生物區的生態完整性和功能對於我們人類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針對生物地理的研究更能呈現問題核心面。生物地理研究解釋生物多樣性不同格局的原因。舉例來說,為什麼有一個以上的鹿科物種呢?而為什麼不同物種的鹿具有不同的分佈格局,有的廣佈,而別的非常地方性呢?為什麼有這麼許多類型的禾草生長在同一田野裡,全都明顯地恰好起著相同作用呢?為什麼A地區比B地區的蝴蝶物種多呢?生物地理學研究即尋求一般規律,建置理論架構,隨後能夠用來預測有關傷害自然界的後果。

台灣地區國家公園成立後,在生物多樣性保育已發揮既有之效力,本研討會緬懷過去鹿野忠雄對於台灣高山自然史研究的奉獻,研討會預期成果能影響未來更多年輕一輩對於台灣高山自然的研究與保育投入,台灣高山素質的價值方能代代相傳永不息。

活動時間 9/17~9/18

邀請講者

疋田 努 (京都大学・理学研究科) 兩爬類動物地理
呂光洋 (台灣師範大學生科系) 兩爬類動物地理
林良恭 (東海大學生科系) 哺乳類動物地理
本川雅治 (京都大學綜合博物館) 哺乳類動物地理
曽田貞滋 (京都大学・理学研究科) 昆蟲動物地理
楊正澤 (中興大學昆蟲系) 昆蟲動物地理
葉文彬 (中興大學昆蟲系) 昆蟲動物地理
荒谷邦雄 (九州大学・比較文化研究科) 昆蟲動物地理
楊南郡(邀請中)
中坊徹次 (京都大学総合博物館) 淡水魚動物地理
陳義雄 (海洋大學海生所) 淡水魚動物地理
永益英敏 (京都大学総合博物館) 植物地理
楊宗愈 (國立自然科學博館) 植物地理
丁宗蘇 (台灣大學森林系) 鳥類動物地理
桶口廣方 (東京大學森林動物研究科) 鳥類動物地理
山崎柄根 (邀請中)

98年生物多樣性調查人員訓練班

本文轉載自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98 年 生 物 多 樣 性 調 查 人 員 訓 練 班

主辦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承辦單位: 艾騰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起迄時間: 中華民國98年7月27日(一)至9月11日(五)

【說明】

壹、活動目的
為增加台灣多樣性生物種類之認知,培訓專業自然資源物種調查之人才,並結合GIS數位化資料技術,進行台灣多樣性生物物種資料庫之建置。

貳、課程主題
(一)台灣多樣性生物物種分佈與介紹。

(二)台灣多樣性生物物種調查技術之訓練。

(三)生物物種之資料上傳與資料庫建置及GIS系統的技術介紹與學習。

參、活動地點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南投縣集集鎮民生東路1號)

肆、活動場次、天數、時間與報名資格
1.哺乳動物調查教育訓練班 第1梯9/5~6 第2梯9/8~9
2.鳥類調查教育訓練班 8/26~27
3.爬蟲類調查教育訓練班 8/20~21
4.兩棲類調查教育訓練班 第1梯7/28~29 第2梯8/31~9/1
5.淡水魚類調查教育訓練班 9/10~11
6.蝴蝶調查教育訓練班 第1梯8/24~25 第2梯9/3~4
7.蛾類調查教育訓練班 8/22~23
8.螞蟻調查教育訓練班 8/29~30
9.蝸牛與水生螺貝類調查教育訓練班 8/28
10.植物調查教育訓練班 7/27~30

伍、相關活動訊息
本訓練課程最新消息、報名方法及其他詳細資訊請詳見特生中心網站本活動網站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uantitative Ecology & 2nd Taiwan-Japan Ecology Workshop

第二屆 台日計量生態學研討會
將在2009年10月9-11日於台灣大學凝態科學/物理學館舉辦
邀請講者包括台灣ˋ日本ˋ美國和法國的生態學家
應該會是一場收穫豐富的盛宴!

簡介如下, 詳情請見大會網站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uantitative Ecology & 2nd Taiwan-Japan Ecology Workshop

About the Workshop
This is the second time that we gather distinguished ecologists from both Taiwan and Japan to form a workshop. This time we expand our scope to invite also distinguished guests from USA and France. The purposes of this workshop are 1) to facilitate interactions among ecologists from both countries, 2) to serve as a means to discuss important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21th century, 3) to promote quantitative ecology in Taiwan, and 4) to cultivate exchanges of ideas among scientists and students. The Taiwan-Japan Ecology Workshops are intended to serve as a conduit of long-term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Taiwan and Japan ecological societies.


講者
Japan:

Hiroyuki Matsuda (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 Theoretical Population Ecology)
Extinction risk assessment of Japanese vascular plants and hotspot analysis.

Toshiyuki Namba (Osaka Prefecture University, Theoretical Population Ecology)
Effects of palatable and unpalatable plants on deer population dynamics.

Gaku Takimoto (Toho University, Theoretical Ecology)
Ecosystem size, but not disturbance, determines food-chain length on islands of the Bahamas.

Kei Tokita (Osaka University, Theoretical Community Ecology)
Dynamic theory of species abundance distributions.

Jotaro Urabe (Tohoku University, Aquatic Population Ecology)
Stoichiometric and portfolio effects of rising CO2 on aquatic herbivores: an experimental study.

Joe Yuichiro Wakano (Meiji University, Theoretical Ecology)
Spatial dynamics of ecological public goods.

Norio Yamamura (RIHN, Theoretical Ecology)
Effects of livestock grazing on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in Mongolian grassland.

Takehito Yoshida (University of Tokyo, Aquatic Population Ecology)
Eco-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predator-prey systems: theory and empirical tests.

Kohei Yoshiyama (University of Tokyo, Theoretical Aquatic Ecology)
What size should phytoplankton be? Optimal cell size in resource competition.

France:
Sami Souissi (Laboratory Oceanography and Geosciences, Université Lille 1 – Sciences et Technologies)

USA:
Nicholas Gotelli (Department of Biology, University of Vermont)

Taiwan:
Wen-Hsiung Li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Academia Sinica)

Anne Chao (Institute of Statistics,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Chih-hao Hsieh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ei-Fen Lee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Wei-Chun Liu (Institute of Statistical Science, Academia Sinica)

I-Fang Sun (Department of Biology, Tunghai University)

Takeshi Miki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kefumi Nakazawa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第一屆全國外來植物入侵現狀調查研討會

第一屆全國外來植物入侵現狀調查研討會

時間: 2009年6月11日
報名截止: 2009年5月31日

活動概況: 為配合今年開始進行的”全國外來植物入侵調查”計畫,於今年六月十一日將舉辦”第一屆全國外來植物入侵現狀調查研討會”,目的主要在於提升國內入侵植物調查研究之水準,增加國人對於入侵植物的了解,協助相關研究人員及NGO團體建立外來入侵植物現況調查的能力,並藉此促進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將包括二項主題:入侵植物特論(Perspectives on plant invasions)、大面積入侵植物調查之經驗分享(Experiences of large scale investigations on invasive plants)。本研討會將邀請國外知名入侵植物學專家以及國際專業團隊,來台分享入侵植物相關之觀念與經驗,並將安排國內入侵植物相關之傑出研究人員呈現台灣入侵植物生態領域之成果。

詳情請見研討會網站 http://www.invasiveplants.co.nr/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2009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

2009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

受惠於資訊科技的發展,典籍文物透過數位化得以妥善地保存。國科會推動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持續進行數位建檔工作,並已累積三百多萬筆的文物。數位典藏計畫的目標不只是提供另一種形式的儲存,更希望透過資訊科技與網路傳播,促成更廣泛的應用分享,發揮這些珍貴素材在學術、研究、社會文化與產業等各個層面的應用。

有關地表各種自然與人文現象空間分布的地理資訊,是數位典藏的重要內涵。如何增進數位典藏地理資訊的應用與推廣,是許多相關領域學者共同關心的議題。過去兩年間,應用推廣分項辦公室所舉辦的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得到非常熱烈的回應,讓數位典藏地理資訊普及到歷史、人類、社會、宗教、公衛等學門,也激發更多的研究興趣及參與意願。本年度研討會延續前兩年的成果,針對數位典藏的學術研究、資料近用、人文社會應用、教育推廣等層面,提供相關領域學者交流分享的平台,並進一步商議相互合作的可能性,作為臺灣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另一個階段的發展契機。歡迎所有關心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建置、應用與推廣的學者專家共襄盛舉。

會議時間:2009年11月10日(二)~11日(三)

會議地點:台大集思會議中心國際會議廳(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

會議主題:歡迎有關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在下列領域之應用、技術發展、教育推廣或理論探討之論文。
◆人文社會科學:語言、文學、考古、生態、社會、經濟、政治等應用。
◆自然環境生態:地質地形、地景保育、動植物地理資訊、醫學地理與公衛。
◆資料近用:智財權、授權機制、資料供應、應用加值、傳播分享。
◆教育應用:教材教法創新、中小學教學應用、大學課程融入、社會教育推廣。

重要日期
◆提交論文摘要截止:2009年6月30日
◆摘要審核通過通知:2009年7月20日
◆論文全文收件截止:2009年9月30日
◆線上報名時程:2009年8月1日~10月31 日

論文摘要規範 ◆摘要格式下載

論文摘要繳交
◆繳交方式:線上繳交(尚未開放)
◆繳交期限:2009年6月30日止。
◆系統開放時間:2009年6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止 。

報名相關事項
◆報名方式:網路報名(尚未開放)
◆報名日期:2009年8月1日(六)至10月31日(六)止。
2009年11月2日(一)於網站公告名單及序號。
名額有限,請確認有出席意願才報名,錄取後若缺席,將影響日後參與後續 相關活動之權益。

會議聯絡人:
地理資訊應用推廣計畫 助理羅佳文
電話:(02)3366-5835分機13
E-mail:cwluo504@ntu.edu.tw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是誰瀕臨滅絕?全球生物多樣拯救行動--重點摘錄與心得

由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舉辦的國際名家論壇
4月4日邀請到著名的植物和保育學者彼得雷文(Peter Raven, 1936~)
演講主題"是誰瀕臨滅絕?全球生物多樣拯救行動"

彼得雷文是共演化(coevolution)學說的創立者之ㄧ
獲聘為美ˋ俄ˋ中等21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82年獲得聯合國國際環境領袖獎
也是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的推動者與學術顧問之ㄧ
來過台灣6次之多

演講的開場由劉炯朗教授引言
聽得出來他還蠻有ecological sence
(回家google才知道原來他是電腦背景)
副總統蕭萬長先生也到場致詞並全程參與
演講由李家維教授主持
以我淺薄認知到場的"名人"還有曾志朗和嚴長壽先生

雷文在演講中提及人口成長所佔用的土地面積ˋ消耗資源
是當今生物多樣性衰減的最大主因
另外還包括外來入侵種(alien invasive soecies)的威脅
過去地質史上的生物滅絕速率只有每百萬年滅絕1種生物
現今已提高100倍--每百萬年滅絕100種生物

台灣島上估計約有20萬~25萬種生物(他沒列reference, 不知道怎麼算的)
而目前以命名物種只有7.5萬種
其中約有1/3的物種為台灣特有種
且海拔愈高的地方, 特有種比例也就愈高
雷文的演講中也提到台灣中高海拔的陸生生物應是在冰河期間
從中國大陸經由當時為陸地的台灣海峽而擴散至台灣
低海拔物種可能經由海漂或非直接的方式來到台灣(這點我保持存疑)
這也是台灣低海拔物種特有種較少的原因(這點我也保持存疑)


雷文最後針對台灣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提出幾項建議:
1. Strengthen system of protected areas
2. Accelerate inventories of organisms
3. Model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in Taiwan and find ways to adapt to them
4. Develop and implement alternative energy
5. Play a leadership role, partly by example, in a rapidly-changing world
6. Promote sustainability throughout the world
7.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is fundamental

這次的演講感覺沒有什麼新的東西
相關的資訊或看法都可以在其他文獻或書籍上看到
但是雷文提出的建議卻都是重點
不管是針對學術研究ˋ政府施政方向或是教育

有趣的是,
李家維教授後來提了幾個"復育"的案例
武威山茶的再發現與人工繁殖
幾種狹區分布蘭科植物的人工繁殖與重回原棲地
還是停留在人工繁殖就是"復育成功"的假象
或許全面性的物種調查與棲地保育才是最應該做的事!


以下提供2則本次演講相關的新聞報導

保有台灣生物美 彼得雷文:從教育做起
2009/04/05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台灣環境特殊,生物豐富而多樣,世界植物保育界泰斗彼得.雷文指出,保有台灣生物之美,應該從教育做起,自然是非常好的學習對象,把生態教育融入中小學教育中,教年輕人愛惜、呵護、欣賞自然。

龍應台基金會「國際名家論壇」昨天邀請著名的演化、保育專家─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園長彼得雷文 (Peter Raven)演講,副總統蕭萬長也到場全程聽講。

彼得雷文指出,地球上的物種不包括細菌,目前估計約有1200萬種,其中人類所知且命名的只有170萬種。

現在物種消失的速度大約為每年每100萬種中,會消失近1000種,有人估計到了21世紀末,地球上會失去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物種。

他說,一般認為人口是問題,但消費才是危及生物多樣性的關鍵。一個美國人生活水平所產生的消費與一個巴西人相差很多,世界上有25%的人,每天只花一美元過生活,但這些經濟發展快速的國家,是消耗其他國家的資源,並不符合公平正義。

雷文強調,一萬年前,全世界的人口跟台北市的人口差不多,人口從工業革命後快速增加,到現在近68億人,形成環境沉重的負荷。人類消費了45%水與植物經光合作用後的產物,也產生汙染。

他指出,台灣物種豐富,除了透過教育深植生態保育概念外,政府應建立良好完整的土地政策,妥善執行管理監督,並重視外來種入侵的問題。

雷文認為,要維持生物多樣性,減緩物種滅絕,應控制全球暖化、尋找替代能源、實現社會正義、減緩人口成長等。他建議台灣應研究建立暖化的模式對物種分布的影響。

他強調,所謂的正義是指弱勢、貧窮的人,是否也與富有的人一樣的機會,例如有機會進到一流的大學。

台灣面臨高齡化社會,鼓勵生育,雷文認為,希望能有多一點的年輕人工作為老人付帳單,這只能收短程的效果。他承認在目前的經濟模型下,要解決高齡化、少子化的問題並不容易,但他強調,應該要有魄力在某個階段打破這個循環。

他強調,台灣經濟富有、健全,應著重提升每一個人的生活品質,照顧每一個人,讓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機會。



美學者:生小孩解決人口老化 不是好主意
【4/4】 〔中央社〕
國際知名生物多樣性學者彼得•雷文今天表示,地球人口增多,生物棲息地受威脅,生物多樣性就會被破壞;台灣政府鼓勵多生小孩來解決人口老化問題,他覺得不是好主意。彼得•雷文應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邀請來台演講,主題為「是誰瀕臨滅絕?全球生物多樣拯救行動」,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主持,副總統蕭萬長全程參與。雷文在演講中提到,地球人口數逐漸增加,會威脅到生物的棲息地,進而破壞生物多樣性,因此他不贊成地球人口再增加。現場觀眾問他對台灣政府鼓勵多生育來解決人口老化問題的看法。雷文說,這是不好的主意,人口更多不見得會更好,應該要找到永續健康的生活型態。雷文肯定台灣生物的多樣性指出,台灣有20萬至25萬的物種,其中1/3是台灣特有的物種,但只有7萬5000種被鑑定出來;台灣雖是海島型國家,但生物種與大陸生物較相似,值得研究。他期許台灣的學術界,能夠以台灣島為實驗對象,了解全球暖化現象,預測未來發展趨勢,提供全世界不同地方做參考;也建議台灣政府,必須對土地利用建立良好且完整的政策,並且要有效的管理與監督。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2009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研討會

從研討會的議程看起來
還蠻像是計劃執行進度報告大會
不過可以了解國內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現況!


以下資訊來自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2009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研討會
2009/03/15 08:00 ~ 2009/03/16 17:00

地點: 南投縣集集鎮民生東路1號 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主辦單位:國科會生物處、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協辦單位:台灣植物分類學會

報名方式:
一、報名表請上網至 www.tesri.gov.tw 下載或自行影印使用。
二、報名表請填寫完整,以電子郵件或傳真傳送報名,以利作業。  
電子信箱:sym@tesri.gov.tw  
傳真:049 - 2760629 或 049 - 2761582
三、報名期限:即日起受理,座位有限,額滿為止。
四、聯絡電話:049 - 2761331 轉 645 或 642

下載:
報名表 (PDF格式RTF格式)
研討會議程 (PDF格式) Update:2009.02.27

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第17屆世界貝類學大會 開始報名!!

上次meeting的時候
提到今年將在韓國舉行的第十屆的醫學暨應用軟體動物學研討會
讓我想到另一個更"生態"的軟體動物研討會

由Unitas Malacologica每3年舉辦一次的世界軟體動物學研討會
2010年7月18~24日將於泰國舉辦第17屆的研討會
目前研討會網站已經釋出報名與徵稿的消息
研討會網站 http://www.wcm2010.com/home.asp

首先是"早起鳥兒專案"
可以選擇全程參與或是只參加幾天
提早報名享有優惠價格--非會員學生價 140歐元 (大人要260歐元)
2009年3月1日將開放線上註冊

研討議題初步分為10大主題:
1. Ecology, Evolution and Biology of Freshwater Bivalves
2. The Biology and Evolution of Limpets
3. Evolution of the Bivalvia
4. Community Ecology of Tropical Forest Land Snails
5. The Last 50 Years of Malacology: Specialization, Method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Globalization
6. Studies on Opisthobranchs Molluscs
7. Emerging Molluscan Models: Biological Ques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8. Evolutionary Ecology and Genetics of Molluscan Populations
9. The Systematics of Asian Land Snails
10. Mollusc Aquaculture
各議題的簡要說明, 請參考大會網站 http://www.wcm2010.com/symposium.asp
關於陸貝跟雙殼貝就各佔2個議題
可見這兩類生物的熱門與值得探討程度之高!!

之前有瞄到一篇文獻"Toward a glob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invasive species"
提倡建構一個全球性的入侵生物資料庫
(已經有了!! 請參考 http://www.invasivespecies.net/)
或許也可以新增一個關於貝類資料庫的議題
應該是個很好發揮的主題!!
畢竟這對於區域性動物相(regional fauna)和分類學研究勢必大有幫助!!
如果希望新增議題(也要有人投稿...)
可以直接與Somsak Panha博士連絡
somsak_panha@yahoo.com; somsakp@wcm2010.com

還不知道這個研討會到底多有趣?!
來瞧瞧2007年於比利時舉辦的研討會摘要
http://www.ucd.ie/cobid/unitas/congress/WCM2007abstracts.pdf
近幾屆的軟體動物研討會資料
也可以從這裡下載 http://www.ucd.ie/cobid/unitas/congress.html

看了就很想去跟大家分享研討
有機會見到很多貝類學大師!!
大家一起加油!! 來擠個成果去參加!!

2009年1月25日 星期日

線上研討會--熱帶雨林能否繼續活下去?

感謝choyo大大提供這項資訊!!
不用飛去美國, 也可以聽到如此精采的演講!!

如果台灣的研討會, 也能將精采的演講錄影
與大眾分享, 讓有需要的人可以接觸
應該可以讓各項議題持續發酵!!


以下轉載自BBS站--PTT2的Eco-worker版
---------------------------------------------------------------------------------
作者 choyo (天天天藍) 看板 Eco-worker
標題 [轉錄] Will the rainforests survive? 時間 Tue Jan 20 11:05:11 2009

還記得很久以前
看過學弟妹在BBS上爭論過熱帶雨林物種滅絕速率的問題
有人覺得生態學家騙人 根本沒那麼快
有人覺得真的有很多植物正在快速消失

其實就生態學家而言
熱帶雨林的未來會如何也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議題
在一月初
Smithonia Institute舉辦了一場研討會http://www.si.edu/tec/index.htm
邀請了兩位學者Dr.William Laurance及Dr. Joseph Wright
針對熱帶雨林的未來進行討論

Laurance及Wright長年投身於熱帶雨林的研究
然而兩人對於熱帶雨林未來會如何抱持的截然不同的想法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場研討會的影片http://0rz.tw/885lL

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2009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之感想

國內生態學界最大規模的研討會--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以下簡稱動行研討會)
1月21~22日於東海大學舉辦, 報名人數突破700人!!
報名參加的人數年年俱增, 形成一年一度的熱鬧生態盛宴

每年我都很期待參加動行研討會
看看別人做了什麼? 有什麼有趣的研究?
多看多吸收, 讓自己激盪出新的想法

今年的動行研討會共有226篇報告(論文宣讀99篇+海報127篇)
分為6大部分: 族群與群聚生態學, 行為生態, 野生動物保育與經營管理,
生物親緣地理與分類, 生理生態學, 動植物交互關係

其中, 生物親緣地理的部份似乎比往年少許多
排除分類的相關論文, 今年僅有22篇(論文宣讀12篇+海報10篇)
難道台灣的親緣地理真的邁向"夕陽產業"嗎??
最近正在閱讀兩篇關於親緣地理的文獻
其一回顧近20年的親緣地理研究, 另一為回顧與展望
待閱讀整理後, 再與大家分享!!

第一天下午的專題演講, 由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林良恭老師
主講[台灣陸域生態研究回顧及所面臨問題]
也提及台灣自然史研究的一位重量級人物--鹿野忠雄
2009年恰逢鹿野忠雄的博士論文
[Zoogeographical studies of the Tsugitaka mountains of Formosa]
發表70周年的年代!!
林老師向雪霸國家公園建議籌辦鹿野忠雄的國際研討會
預計於2009年9~10月舉行 (拭目以待!!)

另外, 我也統計了今年動行研討會關於軟體動物的研究
共計16篇, 研究對象包括腹足綱, 雙殼綱和頭足綱(題目列於文後)
動行研討會的論文摘要都刊載於中國生物學會出版的[生物科學]期刊
可於此網址下載摘要集 http://www2.thu.edu.tw/~biology/actnews/actnews.php?Sn=9

2010年的動行研討會將由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舉辦
這可是全台灣碩果僅存的生物系喔!! 也是我的母校!!
大家敬請期待!!


2009年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 軟體動物相關論文
論文宣讀部份(5篇)
1. 黃致維、姜鈴 應用粒線體COI片段探討台灣的河殼菜蛤族群遺傳結構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Limnoperna fortunei (Dunker 1856) in TaiwanBased on Sequences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2. 熊大維、丁宗蘇、巫文隆 宜蘭地區陸棲貝類的分布型態與分布模式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Models of Landsnails in I-Lan
3. 李懿欣、嚴宏洋、焦傳金 視覺對比經驗能影響幼生虎斑烏賊偽裝體色的表現 Experience of background contrast affects camouflage bodypatterning in young cuttlefish (Sepia pharaonis)
4. 陳惠珊、姜鈴 石門水庫河殼菜蛤Limnoperna fortunei生殖週期與環境因子交互相關係之研究
5. 徐文志、黃為、葉峻銘、賴威政、楊仁理、陳亮憲 台灣中部葡萄牙牡蠣(Crassostrea angulata)生殖及生長

海報展示部份(11篇)
6. 黃冠陵、焦傳金 烏賊是否會藉由觀察學習來逃避威脅? Threat-avoidance through observational learning in cuttlefish?
7. 林家蔚、杜銘章 臺灣鈍頭蛇對蝸牛黏液追蹤行為之探討 Snail mucus trailing behavior of Taiwan slug snake, Pareas formosensis
8. 郭丁溫、梁世雄 高雄市北柴山蝸牛多樣性與分布之研究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land snail in Northern Tzaishan, Kaohsiung
9. 李正文、梁世雄、邱郁文 九如地區台灣網蜷(Melanoides tuberculata formosensis)生殖週期之研究 Reproductive Phenology of Melanoides tuberculata formosensis inYu Quan Village, Pingtung
10. 林孟賢、盧俊諺、林劭陽、蘇俊育、柏豪、邱郁文 不同海岸潮間帶軟體動物群聚之探討 The assemblage of intertidal Mollusks among different coasts
11. 林怡如、林劭陽、蘇俊育、盧俊諺、林孟賢、蔡政達、邱郁文 屏東五溝水淡水螺貝類群聚結構長期調查 Long-term Investigation on Community Structure of Freshwater Snails inWugoushuei,Ping-tung
12. 盧俊諺、林孟賢、柏豪、蘇俊育、林劭陽、邱郁文 台灣北部地區川蜷殼形與地理分布關係 Relationships between shell shape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emisulcospira libertine in northern Taiwan
13. 謝森和、紀瑤勝 台灣中部海岸地區人工池塘動物群聚的空間與時間結構 Spatial -Temporal Structures of Animal Assemblages at Artificial Ponds in the CoastalArea of Central Taiwan
14. 謝宗志、張宏宇、萬鑫偉、黃大駿 利用台灣蜆(Corbicula fuluminea)來監測水中類雌性素物質之初步探討 Monitoring of xeno-estrogen by Corbicula fuluminea
15. 楊智安、梁世雄、邱郁文 網蜷親緣地理之研究 Phylogeography of Melanoides tuberculata (Gastropod:Thiaridae) in Taiwan
16. 簡嘉宏、施奕慈、林昱伶、楊仁理、陳亮憲 黑齒牡蠣(Saccostrea mordax, Gould, 1850)的生殖生物學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