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灣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灣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高山生物地理國際研討會暨紀念鹿野忠雄(Tadao Kano)發表雪山動物地理研究論文七十週年

鹿野忠雄踏遍台灣許多地方
包括當時許多日本人不敢進入的原住民地區
研究領域從原住民文化ˋ動物地理學到雪山的冰河遺跡等
跨越人類學與自然科學領域
對於台灣的人類學和自然史有重要貢獻

鹿野忠雄曾就讀於台北高等學校(台灣師範大學前身)
我現在也算是鹿野忠雄的學弟啊!!
這裡有個和鹿野忠雄沾得上邊的有趣故事

想了解更多關於鹿野忠雄的事情
除了請教Google大神之外
以下幾本書都還不錯!
[山ˋ雲與蕃人] 玉山社出版
[被遺忘的日籍台灣動物學者] 晨星出版
[鹿野忠雄] 晨星出版

重點是9/17~9/18 將在科博館舉辦的鹿野忠雄紀念研討會
會有許多生物地理學者參與
[鹿野忠雄]一書的日文版作者山崎柄根和中譯者楊南郡應該也會出席!!

研討會資訊如下 (應該是7/15才開放報名!)

「高山生物地理國際研討會暨紀念鹿野忠雄(Tadao Kano)發表雪山動物地理研究論文七十週年」

研討會主旨及問題

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是地理學與生物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其分佈規律的科學。它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各類生物群。生物地理學的基本研究目的是闡明生物分布的基本規律。研究的內容主要有:生物群的組成結構、動態變化;生物群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分布區和生物區系的形成與演變;島嶼生物種的拓殖與滅絕等。瞭解生物群分布的特點和規律,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資源永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生物地理學常見分成植物地理學和動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包括三個分科:植物區系地理學,研究各種植物分佈規律、各地區植物區系的種類組成和形成原因;歷史植物地理學,研究各地植物區系起源和發展歷史;植物生態地理學,研究各地區植被的結構、動態和分佈規律以及與環境間關係。動物地理學也包括兩個分科:歷史動物地理學,研究動物種的分布區和動物區系形成的歷史;生態動物地理學,研究動物群結構特徵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也有人將生物地理學分為歷史生物地理學和生態生物地理學。
從台灣的生物地理觀之,本島可分為高山及低地兩生物地理區,北方植物地理及古北區的動物多分布於台灣的高海拔山區,而低海拔則多為熱帶地理區的生物。已知在冰河期時北方區系的物種向南擴遷到台灣來,當氣候變暖冰河撤退後,這些物種便只能侷限分布於台灣較高海拔地區,台灣的山椒魚、櫻花鉤吻鮭及高山小黃鼠狼皆是類似的代表性物種。雖然台灣的高海拔地區此處環境對於許多冰河期播遷來的生物是個避難所,且因隔離促成物種特化,但亦使這些物種多半成為珍貴稀有種,當一旦環境改變時,尤其是人為的干擾,常使得該物種在應付環境的變化的能力不足,滅絕危機度增高,台灣櫻花鉤吻鮭即是一例。今日,生物多樣性保育是國內外保育的重心所在,而台灣高山生態系是物種多樣性的場所,且是生物資源保育與研究的一處重要位置。台灣的高山山脈另外形成各地族群基因交流的阻隔,使得部分物種的族群產生遺傳分化現象,例如東西部的差異或不同山脈間的隔離。近年來,DNA序列資料已經變成最常使用來推測生物親緣關係的材料。粒線體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是一個高度敏感的遺傳標記,適合來研究相近分類群或物種內變異性高的族群之間的關係。粒線體序列對不同地理族群的區隔提供了另一項證據,更成為探討有關生物的親緣地理學(Phylogeography)研究有力工具,如證實斯文豪氏攀蜥(Japalura swinhonis);澤蛙(Rana limnocharis);守宮(Gekko hokouensis);小家鼠(Mus musculus);台北樹蛙(Rhacophorus taipeianus)以及莫氏樹蛙(Rhacophorus moltrechti)等之親緣地理,乃以中央山脈為界分成東西兩大群且再各自分成數小群,造成族群間基因交流受阻而產生族群的分化,顯示中央山脈對於各種動物的擴散分佈具有地理阻隔的影響。

近年來,人們對脆弱的高山生物區系不斷產生新的興趣。隨著2002年被確定國際山地年,針對高山生物區系的國際性研究計畫和項目也越來越多。台灣為一高山島,有許多生活資源依賴著高山地區的自然環境,更有不少人生活在高山地區。山地生物區的生態完整性和功能對於我們人類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針對生物地理的研究更能呈現問題核心面。生物地理研究解釋生物多樣性不同格局的原因。舉例來說,為什麼有一個以上的鹿科物種呢?而為什麼不同物種的鹿具有不同的分佈格局,有的廣佈,而別的非常地方性呢?為什麼有這麼許多類型的禾草生長在同一田野裡,全都明顯地恰好起著相同作用呢?為什麼A地區比B地區的蝴蝶物種多呢?生物地理學研究即尋求一般規律,建置理論架構,隨後能夠用來預測有關傷害自然界的後果。

台灣地區國家公園成立後,在生物多樣性保育已發揮既有之效力,本研討會緬懷過去鹿野忠雄對於台灣高山自然史研究的奉獻,研討會預期成果能影響未來更多年輕一輩對於台灣高山自然的研究與保育投入,台灣高山素質的價值方能代代相傳永不息。

活動時間 9/17~9/18

邀請講者

疋田 努 (京都大学・理学研究科) 兩爬類動物地理
呂光洋 (台灣師範大學生科系) 兩爬類動物地理
林良恭 (東海大學生科系) 哺乳類動物地理
本川雅治 (京都大學綜合博物館) 哺乳類動物地理
曽田貞滋 (京都大学・理学研究科) 昆蟲動物地理
楊正澤 (中興大學昆蟲系) 昆蟲動物地理
葉文彬 (中興大學昆蟲系) 昆蟲動物地理
荒谷邦雄 (九州大学・比較文化研究科) 昆蟲動物地理
楊南郡(邀請中)
中坊徹次 (京都大学総合博物館) 淡水魚動物地理
陳義雄 (海洋大學海生所) 淡水魚動物地理
永益英敏 (京都大学総合博物館) 植物地理
楊宗愈 (國立自然科學博館) 植物地理
丁宗蘇 (台灣大學森林系) 鳥類動物地理
桶口廣方 (東京大學森林動物研究科) 鳥類動物地理
山崎柄根 (邀請中)

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日治時期期刊和圖書全文影像系統

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是研究台灣史的重要資源之ㄧ
館藏有許多日治時期的重要參考書籍與期刊
例如囊括植物學, 動物學和地質學的"台灣博物學會會報"
當我還是高中的時候
第一次踏入仍位於北科大附近的狹小典藏室
就非常訝異當時的出版品是如此的豐富!

現在的圖書館已經搬至空間更大的中和新館
可以更自在的游移於書架之間
不過, 現在已經可以在家瀏覽館藏豐富的日治文獻了!!

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建構了兩個線上全文電子資料庫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 http://stfj.ntl.edu.tw
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 http://stfb.ntl.edu.tw

期刊全文影像系統, 目前共收錄77種期刊
例如"臺灣鑛業會報", "臺灣の山林", "臺灣博物學會會報", "臺灣山岳"等
其資料庫的首頁可以看到完整的期刊名單與簡介
另外它也包括地圖資料庫
可以輸入關鍵字進行地圖的查詢

圖書全文影像系統, 目前已收錄3700本書籍
可以利用"瀏覽檢索"功能
查看資料庫收錄了哪些書籍
或是利用關鍵字查詢特定書籍
例如輸入"炭礦"便搜尋到4筆書目
輸入"鹿野忠雄", 可以獲得6筆書目
(鹿野忠雄是台灣最重要的博物學家之ㄧ, 歡迎Google!!)

欲在館外瀏覽線上全文PDF檔
建議先前往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申請閱覽證
或是請所屬機構或單位申請IP認證
詳情請見 http://www.ntl.edu.tw/taiwan.tw/content5.php?MainPageID=149&SubPageID=160&content_idx=577&Keyword_Search=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原來就是他!!

在網路上閒逛算是我的興趣之ㄧ
尤其是有超強搜尋功能的google大師
更是我學習的好伙伴!!

記得N年前曾經在網路上看到一位做礦區觀光研究的老師
印象中是某大學的地理相關科系
前陣子要再尋找, 卻都沒找著!!

剛剛進入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網站想找看看基隆河的資料
恰巧看到他們過去的教育訓練
2008年10月8日--地下坑道開採回顧與展望
這麼精采的題目竟然沒有及時發現...
講師是賴克富和劉英毓
前者曾經在土城市的海山煤礦任職多年, 現在於台灣區石礦業同業公會
後者是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講師

喔!! 難道我之前看到的是劉英毓老師?!
找到台大地理系的網頁
http://www.geog.ntu.edu.tw/faculty/yyLiu.html
正巧, 做礦場相關的研究就是他!!
真是開心!! 今天又有一項收穫了!!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台灣--南島語族的發源地

本週的Science雜誌, 刊載兩篇論文分別以幽門桿菌和語言為對象
證實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各島嶼的南島語族源自於台灣!!
今日的聯合報和自由時報均報導這項重要的研究

南島語族的來源有兩個假說, 一個源自台灣, 另一個源自印尼
透過各種不同面向的證據(人類DNA, 民族學研究...), 各有支持的假說
採用DNA, 根據各族群的遺傳多樣性和所建構的親緣關係樹, 來推判其播遷歷史
已經廣泛運用在各種生物類群, 包括人類~
(人類起源自非洲的證據也是靠DNA來加以證實的!!)

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利用語言的演化, 也可以建構出族群播遷的歷史
作者蒐羅400種南島語族的語言, 建置常用名詞發音的資料庫
運用目前親緣分析主流的Bayesian method, 畫出一棵親緣關係樹
台灣的原住民, 漂亮的位於親緣關係樹的基底部份
代表台灣是整個南島語系族群最古老的族群!!
同時也透過其他資料來推估, 南島語族約在5200年前, 開始從台灣向外遷移
於台灣南方的島嶼停滯了一陣子, 再向東南西方播遷出去

更多的資訊請參考聯合報和自由時報的新聞(附於文後)
想練習一下英文閱讀的, 請參考 http://scienceblogs.com/notrocketscience/2009/01/bacteria_and_languages_reveal_how_people_spread_through_the.php
想看精美圖片的, 請參考 http://language.psy.auckland.ac.nz/austronesian/research.php
如果想知道完整內容, 就請移駕Science期刊的網站囉!! (不過沒有免費全文~)

台灣是南島語族的起源, 不知道生物多樣性很高的台灣
是否也是其他物種的起源??
這應該也是個值得探究的主題之ㄧ
別小看台灣的地質時代年輕(約於400萬年前形成)
因為生物無所不能, 總是會有令人驚奇的例外出現!!

-----------------------------------------------------------
以下新聞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紐西蘭研究 玻里尼西亞人來自台灣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09.01.24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科學家用電腦分析四百種東南亞和太平洋的南島語言字彙,證實今天的玻里尼西亞人在大約五千兩百年前來自台灣,台灣的南島語系民族先移民到菲律賓,再向東遷徙到太平洋島嶼。

帶領這項研究的葛雷(Russell Gray)說,南島語系是全球最大語系,包括散布在太平洋地區的一千兩百種語言。
他說:「研究這些語言的基本字彙,像是動物名稱、簡單的動詞、顏色和數字,可以追蹤語言的演進過程。這些語言之間的關係,提供詳細的太平洋民族遷徙史。」


研究顯示,有明顯證據顯示南島語系與壯侗語系(Tai-Kadai或稱傣佧岱)的布央語(Buyang)有關,在卅三組布央語同源詞中,有十八組可追溯到古南島語,包括眼睛、蝨子、火和數字。壯侗語系包括中國境內的侗族、壯族、傣族,以及東南亞的泰國語和緬甸禪邦語,閩南語受壯侗語影響極深,布央語是中國雲南壯族語言,雲南和台灣距離很遠,這些基本字彙是外來語的機會不大。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期刊,顯示台灣的南島語系民族遷徙到太平洋的過程漫長,中間有長時間的停頓,在進入菲律賓前,南島人在東南亞定居約一千年,之後的不到一千年時間,再從菲律賓遷移到玻里尼西亞,兩地間隔七千公里。南島人在斐濟、薩摩亞和東加定居約一千年,再移到玻里尼西亞,最後到紐西蘭、夏威夷和復活島。大約七百到八百年前,毛利人在紐西蘭定居。

另外一項刊載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由波士頓貝勒醫學院(Baylor)教授葛拉罕(David Graham)利用兩種不同的幽門螺旋桿菌,追蹤人類遷徙史。研究員利用取自台灣原住民的病菌樣本,證實其中一種幽門螺旋桿菌hspMaori,是在大約五千年前,由台灣帶到美拉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


台灣原民、南島語族 同條文化臍帶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田俊雄/連線報導】 2009.01.24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長童春發昨天說,經國內外語言專家研究,台灣原住民語和南島語系字根、發音都很類似,尤其念一二三四發音很相近。耳朵、眼睛的發音,無論阿美族語、夏威夷語、毛利語、復活島語,都是「tangira」及「mata」,更令人驚訝。

同時任東華大學教授的童春發說,南島語族於五千年前,甚至更久,已靠優秀的航海能力,以台灣為中心,向東、南、西方擴散,再因各定居地點特色,發展豐富的南島文化,且可察覺到根源一致的蛛絲馬跡。 例如小米祭、吃檳榔、口簧琴、洪水傳說和年齡階級,不但台灣各族幾乎都有,許多南太平洋的古文化也如此,涵蓋兩億四千萬人口,根源是否一致,值得研究。

他說,南島語系的分佈,西到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到南美洲復活島,南至紐西蘭。早期就有人發現,太平洋島族間語言雖未必能完整交流,但在蝦子、鯊魚等稱呼上,發音很近似。

中央研究院士李壬癸也發現,台灣原住民的語言保留了最豐富的古語特徵,雅美族、卑南族、阿美族的傳說中,也有來自南方海洋的共同故事,顯示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長施正鋒說,台灣原住民與南島語族間,有不可切割的文化臍帶。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是由南島民族建立的國家,對台灣原住民而言是一種鼓舞;如果漢人沒有來,台灣南島民族也會建立一個國家。


巴丹人 也源自台灣原住民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2009.01.24

不只語言學的研究指出南島民族可能源起於台灣,從遺傳基因的研究也發現夏威夷一帶的玻里尼西亞人可能是台灣原住民的後裔。

二○○四年六月,馬偕醫院醫師林媽利在瑞士日內瓦發表過一項研究,指出台灣原住民與東南亞族群間的關係密切,遺傳證據顯示,夏威夷一帶的玻里西亞人是來自台灣。林媽利的研究指出,台灣原住民人口裡約有一成五帶有B4a族系基因,經比對一萬六千多個鹼基後,發現僅三個不同,證實是玻里尼西亞人先祖。

這項研究指出,從遠古人類遷徙路徑來看,台灣原住民約一萬四千年前來到台灣,玻里尼西亞人則晚出現了幾千年,從時間的前後順序,加上鹼基定序,證明玻里尼西亞人可能從台灣來,最後在東印度或美拉尼西亞成熟繁衍。
研究也認為,除了玻里尼西亞人之外,菲律賓的巴丹群島人也源自台灣原住民。


以下新聞轉載自自由時報

一「語」道破!波里尼西亞 祖先來自台灣

〔編譯張沛元、記者林嘉琪/綜合報導〕根據紐西蘭科學家二十三日發表的最新區域語言研究,當今的波里尼西亞人源於台灣,他們約五千二百年前從台灣出發,然後遷徙至菲律賓,最後再往東進入太平洋。此一研究成果已刊載於最新一期的「科學」期刊。

五千兩百年遷徒之旅
奧克蘭大學的科學家利用電腦分析東南亞與太平洋地區的四百種南島語系語言,以了解人類在太平洋諸島的定居情況。參與這項研究的葛瑞教授表示,南島語系是全球最大的語系之一,包括散布太平洋各地的一千二百種語言;藉由研究這些語言的基本字彙,像是動物、簡單的動詞、顏色與數字,就能追溯出這些語言的演變,「這些語言之間的關係,提供我們詳細的太平洋定居史」。
該研究發現,南島民族在遷徙過程中曾數度長期停滯。進入菲律賓之前,南島民族在東南亞地區停留約一千年,然後在不到一千年的時間裡繼續前進,散居於從菲律賓到波里尼西亞廣達七千公里的太平洋地區。

南島語系 留溯源線索
抵達斐濟、薩摩亞與東加後,南島民族又在此停留約一千年,然後進一步遷往波里尼西亞,最後抵達紐西蘭、夏威夷與復活島。毛利人則是在約七百到八百年前定居於紐西蘭。研究人員葛林西說,南島民族分階段遷徙,可能與較佳的獨木舟航行技術等新科技息息相關;南島民族與波里尼西亞人正是利用這些新科技,才能迅速地在太平洋諸島枝開葉散,成就一場偉大的人類遷徙之旅。除這項最新研究成果外,其他考古與DNA研究也支持波里尼西亞人與台灣原住民有所關聯的論點。

語言、DNA先後證實
對此最新研究發現,台灣大學人類學副教授胡家瑜表示,考古學家和語言學家都致力於研究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散布,考古學家曾經在不同地方發現相似陶片,但這僅能知道兩地都曾出現相似文明,無法斷定是誰影響誰,相較之下,語言學者從語言相關性分析,較能支持台灣就是古南島語族的發源地。「語言是人類溝通的工具,享有相同語言,表示這些族群享有相同文化。」台東大學南島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志偉表示,許多研究者認為台灣、中國大陸沿海、中南半島等地都可能是南島語族起源地,目前最多人認同是中南半島,但是澳洲考古學家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與美國語言學家白樂思(Robert Blust)的研究都指出,南島語的確是從台灣擴散並分化到大洋洲與東南亞。中央研究院院士與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黃進興表示,台灣在十幾年前就合理懷疑台灣是南島語族的起源地,語言學者長時間藉由語言進行分析,「是相當具有競爭性的理論」。


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2009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之感想

國內生態學界最大規模的研討會--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以下簡稱動行研討會)
1月21~22日於東海大學舉辦, 報名人數突破700人!!
報名參加的人數年年俱增, 形成一年一度的熱鬧生態盛宴

每年我都很期待參加動行研討會
看看別人做了什麼? 有什麼有趣的研究?
多看多吸收, 讓自己激盪出新的想法

今年的動行研討會共有226篇報告(論文宣讀99篇+海報127篇)
分為6大部分: 族群與群聚生態學, 行為生態, 野生動物保育與經營管理,
生物親緣地理與分類, 生理生態學, 動植物交互關係

其中, 生物親緣地理的部份似乎比往年少許多
排除分類的相關論文, 今年僅有22篇(論文宣讀12篇+海報10篇)
難道台灣的親緣地理真的邁向"夕陽產業"嗎??
最近正在閱讀兩篇關於親緣地理的文獻
其一回顧近20年的親緣地理研究, 另一為回顧與展望
待閱讀整理後, 再與大家分享!!

第一天下午的專題演講, 由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林良恭老師
主講[台灣陸域生態研究回顧及所面臨問題]
也提及台灣自然史研究的一位重量級人物--鹿野忠雄
2009年恰逢鹿野忠雄的博士論文
[Zoogeographical studies of the Tsugitaka mountains of Formosa]
發表70周年的年代!!
林老師向雪霸國家公園建議籌辦鹿野忠雄的國際研討會
預計於2009年9~10月舉行 (拭目以待!!)

另外, 我也統計了今年動行研討會關於軟體動物的研究
共計16篇, 研究對象包括腹足綱, 雙殼綱和頭足綱(題目列於文後)
動行研討會的論文摘要都刊載於中國生物學會出版的[生物科學]期刊
可於此網址下載摘要集 http://www2.thu.edu.tw/~biology/actnews/actnews.php?Sn=9

2010年的動行研討會將由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舉辦
這可是全台灣碩果僅存的生物系喔!! 也是我的母校!!
大家敬請期待!!


2009年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 軟體動物相關論文
論文宣讀部份(5篇)
1. 黃致維、姜鈴 應用粒線體COI片段探討台灣的河殼菜蛤族群遺傳結構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Limnoperna fortunei (Dunker 1856) in TaiwanBased on Sequences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2. 熊大維、丁宗蘇、巫文隆 宜蘭地區陸棲貝類的分布型態與分布模式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Models of Landsnails in I-Lan
3. 李懿欣、嚴宏洋、焦傳金 視覺對比經驗能影響幼生虎斑烏賊偽裝體色的表現 Experience of background contrast affects camouflage bodypatterning in young cuttlefish (Sepia pharaonis)
4. 陳惠珊、姜鈴 石門水庫河殼菜蛤Limnoperna fortunei生殖週期與環境因子交互相關係之研究
5. 徐文志、黃為、葉峻銘、賴威政、楊仁理、陳亮憲 台灣中部葡萄牙牡蠣(Crassostrea angulata)生殖及生長

海報展示部份(11篇)
6. 黃冠陵、焦傳金 烏賊是否會藉由觀察學習來逃避威脅? Threat-avoidance through observational learning in cuttlefish?
7. 林家蔚、杜銘章 臺灣鈍頭蛇對蝸牛黏液追蹤行為之探討 Snail mucus trailing behavior of Taiwan slug snake, Pareas formosensis
8. 郭丁溫、梁世雄 高雄市北柴山蝸牛多樣性與分布之研究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land snail in Northern Tzaishan, Kaohsiung
9. 李正文、梁世雄、邱郁文 九如地區台灣網蜷(Melanoides tuberculata formosensis)生殖週期之研究 Reproductive Phenology of Melanoides tuberculata formosensis inYu Quan Village, Pingtung
10. 林孟賢、盧俊諺、林劭陽、蘇俊育、柏豪、邱郁文 不同海岸潮間帶軟體動物群聚之探討 The assemblage of intertidal Mollusks among different coasts
11. 林怡如、林劭陽、蘇俊育、盧俊諺、林孟賢、蔡政達、邱郁文 屏東五溝水淡水螺貝類群聚結構長期調查 Long-term Investigation on Community Structure of Freshwater Snails inWugoushuei,Ping-tung
12. 盧俊諺、林孟賢、柏豪、蘇俊育、林劭陽、邱郁文 台灣北部地區川蜷殼形與地理分布關係 Relationships between shell shape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emisulcospira libertine in northern Taiwan
13. 謝森和、紀瑤勝 台灣中部海岸地區人工池塘動物群聚的空間與時間結構 Spatial -Temporal Structures of Animal Assemblages at Artificial Ponds in the CoastalArea of Central Taiwan
14. 謝宗志、張宏宇、萬鑫偉、黃大駿 利用台灣蜆(Corbicula fuluminea)來監測水中類雌性素物質之初步探討 Monitoring of xeno-estrogen by Corbicula fuluminea
15. 楊智安、梁世雄、邱郁文 網蜷親緣地理之研究 Phylogeography of Melanoides tuberculata (Gastropod:Thiaridae) in Taiwan
16. 簡嘉宏、施奕慈、林昱伶、楊仁理、陳亮憲 黑齒牡蠣(Saccostrea mordax, Gould, 1850)的生殖生物學之研究

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重生的鄭成功畫像

雖然說我是門外漢, 但是一幅古早破損的珍貴圖畫要修復回原貌
送到日本還是台灣故宮修復, 跟"傳統中國畫的裝潢樣式"有何關聯?
依我粗淺的了解, 文物修復就是判斷他原本使用什麼樣的畫布和塗料,
再盡可能尋找一樣的材質修補回去!!

這個新聞似乎傳達了兩個額外的訊息:
(1) 台灣故宮的修復技術可以媲美日本
(2) 以"早期就已破損"為藉口, 來掩飾過去台博館維護文物不力的事實
==================================================

本文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台灣最早鄭成功畫像 修復重生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09.01.15

台博館這幅「鄭成功畫像」(左,修復前)是目前已知最接近鄭成功真貌的肖像畫,故宮花了好了大工夫才修好(中,修復後),相較一度被批評修得太金光閃閃的台南延平郡王祠雕像(右),大家比比看,那一個比較接近心目中的鄭成功。圖/故宮提供、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最早的「鄭成功畫像」原本岌岌可危、狀況比千年宋畫還糟,經故宮博物院花了一年半修復,終於重生展出。

完成於十七世紀中葉的「鄭成功畫像」,據傳是鄭成功生前在台南命人所繪,是現存最早、也最接近真人的鄭成功肖像。此畫是台灣博物館「鎮館三寶」之一,六年前曾在故宮「福爾摩沙」特展中展出,原本規畫接著巡迴至台南展出,但因此畫出現明顯摺裂痕、顏料嚴重剝落、狀況危急,取消了後續展出行程。

台博館展開搶救計畫,原本一度考慮將此畫送往日本,但台博館館長蕭宗煌等人經過仔細評估後,認為這幅完成於清初的畫像應該維持傳統中國畫的裝潢樣式,因故宮已具備純熟的修復經驗,促成此次館際間合作。

「鄭成功畫像」原為鄭成功堂兄弟的後代所擁有,日據時代鄭氏家族將此畫獻給佐久間總督、曾被供奉在台灣神社。日本旅台畫家那須豐慶曾據此臨摹的「鄭成功畫像」,現典藏在台南延平郡王祠,摹本不但忠實描繪出人物神情,還刻意鉤繪出原畫的破損位置,證明「鄭成功畫像」早在明治時期即已嚴重殘損。

此次修復前,台博館曾委託文資中心進行紅外線、紫外線及X光攝影等多項科學檢測及分析,結果顯示此畫「上下有很多髒汙、破損、黃化嚴重,曾在極差的環境存放過」。

負責修復此畫的故宮裱畫室助理研究員洪順興說,此畫的狀況在百年以前就已經很糟,故宮在以科學儀器檢測再度確認其問題後,針對此畫仔細的清洗、揭裱、補紙和全色,並將原本採坊間流行的單色裝裱,改為清初盛行的典雅二色裝裱,讓原本嚴重折裂、殘損斑剝的畫面重新恢復平整、潔淨,延長其保存壽命。目前故宮正在展出重生後的「鄭成功畫像」,並與修復前的影像輸出以及摹本對照展出,現場並有修復過程的圖文解析。
【2009/01/1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