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生物?
地球上(on Earth)到底(on earth)有多少種生物?當外星人飄來地球時,生物學家恐怕也無法回答這麼簡單的問題!即使連研究相當透徹的哺乳動物和鳥類,分類學家每年都持續發現與描述新的物種!
以往推測總物種數有兩類方法,一類是請分類學家評估可能還有多少物種待發現;另一類方法是根據已詳細調查區域的物種數量,外推至全球的總物種數。根據不同的方法推算,科學家認為地球上可能有三百萬到一億種生物。然而,這些方法有許多假設與限制,使得推算的總物種數差異甚大。
由Camilo Mora博士主導的研究,應用生物分類階層(生物課本裡學過的界門綱目科屬種)的數量趨勢,推估地球的總物種數平均為870萬種(740萬-1000萬種)。例如某動物門=10綱=100目 =1000科=10000屬=100000種,不同類群的分類階層數量有相似的趨勢,且高階分類(屬以上的分類階層)相對於種(species)較穩定,因此可推估得到較可信的總物種數。Mora博士等人也提及包括對於物種的定義,高階分類的變動,分類學家研究努力量等,都是會造成總物種數低估的可能原因。
自從林奈提出以二名法命名物種以來,經歷約250年的分類學研究,人類已描述約120萬種生物。僅佔海洋生物的9%,陸域淡水域生物的14%。如果以過去20年來的動物新種發表速率推算(平均每年發表6200種新種,平均每位分類學家一生平均發表24.8種新種),需要30.3萬名分類學家,以1200年的時間才能描述完地球上所有動物新種。但因為人類嚴重改變地球生態系,使得現代的物種滅絕速率是自然情況下的100-1000倍,將會有非常多的生物,在我們認識牠之前,就消失在地球上了!
備註:
1. 該研究參考的陸域淡水域生物分類階層數量是根據Species 2000資料庫,此資料庫的目標是完整收錄目前已知的生物物種名。但是根據我比較熟悉的幾個軟體動物類群,超過1000種物種的煙管蝸牛科(Clausiliidae)卻未列入該資料庫,超過1000種的扁蝸牛科(Bradybaenidae)只列入17種,顯然全球總物種數是低估的!
2. 該研究報告也特別提到,分類學家曾經計算過,描述一個新種的平均花費是48500美元(包括野外採集與實驗室分析的設備、交通費、分類學家薪資等),以1美元兌換臺幣29元換算,等於約臺幣140萬元。描述完地球上所有的動物,約需3640億美元!
延伸閱讀:
原始發表文獻-How Many Species Are There on Earth and in the Ocean?
PLoS Biology專文導讀-Why Worry about How Many Species and Their Loss?
ScienceDaily相關報導-How Many Species On Earth? About 8.7 Million, New Estimate Says
本文亦發表於生態演化文獻閱讀俱樂部 以及 PanSci 泛科學 網站
十億年前,我還沒登陸,只到淡水而已!
生物從海洋演化至淡水環境,或是演化至陸域環境,會面臨全然不同的物理化學狀況,例如細胞滲透壓調節的改變、支撐身體重量的能力或構造、減少水分喪失的機制等等。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棲息於海洋的生物逐漸演化至陸域環境,而至少在前寒武紀(約5.42億年前),陸地上可能就有各式各樣的生物生存。然而生物的演化難道如同教科書所寫的那麼簡單嗎?
Strother等人發表於Nature(2011年4月13日線上搶鮮版)的研究認為,他們找到目前最早棲息於非海洋環境的真核生物化石。Strother等人從廣佈於蘇格蘭西北部,一種統稱為Torridonian的沉積岩中尋找到大量的多細胞生物化石,大約10億年前,此地不是海洋也不是陸地,而是淡水湖!他們應用各種化學分析方法,推論這些棲息於淡水環境的多細胞生物已經具備細胞核構造,還有粒線體和葉綠體(具有細胞核和粒線體等膜狀胞器的生物,稱為真核生物)。Strother等人認為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地球生物演化至非海洋環境的直接證據。
可惜臺灣的科學新聞再次過度簡化報導,化石不僅被說成從Torridonian湖底採得,連十億年前的多細胞生物都從海底直接登陸。還要全然相信沒有參考文獻的科學新聞嗎?請各位記者們多打幾個字,提供新聞原始來源吧!
延伸閱讀:
過度簡化報導–科學家找到生物早期登陸化石
原始發表論文–Earth’s earliest non-marine eukaryotes
比較貼近論文真相的報導–Complex life hit freshwater early
生物登陸的些微扭曲報導–Palaeobiologists uncover how sun and sex on land emerged earlier than thought 以及 Loch Fossils Show Life Harnessed Sun and Sex Early on
以上亦刊登於 PanSci 泛科學 網站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西太平洋海洋生物瀕危物種紅皮書評估研討會
日期: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國際會議廳
研討會緣起, 摘要如下:
漁業資源之持續匱乏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迅速消失是目前全球關注的焦點,如何有效地保育及復育漁業資源及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也是當前各國政府重要的課題。2002年第二次地球高峰會最先達成的共識,即是漁產保育。其方法不外乎是下列兩種主要方式:劃設海洋保護區之棲地保護,以及禁捕或限捕若干已近瀕危物種之物種保育。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所屬的兩個委員會的主要使命,亦即「物種存續委員會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及「世界保護區委員會 」(World Commission on Protected Areas, WCPA)。紅皮書(Red List)亦即瀕危物種名錄之評估及公布也是物種保育的重要步驟,亦即需綜合目前現存於地球上的各類生物的數量、分布、習性、生活史的資料,來將某類生物的所有物種做評估,給予已滅絕 (EX)、極危 (CR)、瀕危 (EN)、易危 (VU)、近危 (NT)、無危 (LC)或缺乏數據 (DD)等等級,再根據不同等級來做不同程度的立法及管理。包括目前「華盛頓公約」,或稱「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CITES)」(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所通過列入保育類名錄Ⅰ~Ⅲ等級的物種,也都是經由IUCN-SSC不同專家群所做的建議。
IUCN乃於三年前與「生物多樣性科學中心 (CABS)」(Center for Applied Biodiversity Science),以及「保育國際組織 (CI)」(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共同成立了「全球海洋物種評估計劃 (Global Marine Species Assessment, GMSA)」,希望在2012年能評估出20,000種海洋物種之瀕危狀態。首先將優先進行海水魚類、海草、紅樹林、大型海藻及若干貝類、棘皮動物或甲殼類的類群。其評估方法是先由專家群共同建置其物種分布、族群狀態、棲地及生態、受脅原因、利用及保育方法之資料庫,再經由專群會議來訂定各物種瀕危之風險或等級。此一資料庫亦有利於海洋熱點或保護區區位之選擇及劃設工作。
GMSA目前已完成全球造礁珊瑚之物種評估,鯊及魟,以及石斑等類群,海草及紅樹林物種之評估正在進行中,預計於2009年完成。隆頭魚、鸚哥魚、石首魚、蝶魚、蓋刺魚及海蛇則將在2010年完成。鮑魚、雀鯛、鮪、旗魚等亦將啟動。而分不同地理區方式之評估亦同時進行。地中海、東太平洋、西太平洋、南太平洋、紅海、加勒比海等地理區將優先評估。此次IUCN擬在台灣舉辦之西太平洋區之瀕危物種評估,則將先針對鮪及旗魚;笛鯛、鯛及石鱸,以及龍蝦類等三個類群來做實質之評估工作。
此次研討會共有約20位左右,全球頂尖的海洋生物學者來台與會的機會,舉辦一整天的學術專題演講,介紹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實際工作的進展,及目前IUCN所發展及推動評估海洋生物瀕危物種之新方法。相信會對國內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教育及保育工作,以及與國際接軌、國際學術交流、政府未來政策規劃、研究調查、漁業資源管理及永續利用等各方面均能有所助益。
詳情與報名資訊, 請見研討會網站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國際會議廳
研討會緣起, 摘要如下:
漁業資源之持續匱乏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迅速消失是目前全球關注的焦點,如何有效地保育及復育漁業資源及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也是當前各國政府重要的課題。2002年第二次地球高峰會最先達成的共識,即是漁產保育。其方法不外乎是下列兩種主要方式:劃設海洋保護區之棲地保護,以及禁捕或限捕若干已近瀕危物種之物種保育。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所屬的兩個委員會的主要使命,亦即「物種存續委員會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及「世界保護區委員會 」(World Commission on Protected Areas, WCPA)。紅皮書(Red List)亦即瀕危物種名錄之評估及公布也是物種保育的重要步驟,亦即需綜合目前現存於地球上的各類生物的數量、分布、習性、生活史的資料,來將某類生物的所有物種做評估,給予已滅絕 (EX)、極危 (CR)、瀕危 (EN)、易危 (VU)、近危 (NT)、無危 (LC)或缺乏數據 (DD)等等級,再根據不同等級來做不同程度的立法及管理。包括目前「華盛頓公約」,或稱「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CITES)」(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所通過列入保育類名錄Ⅰ~Ⅲ等級的物種,也都是經由IUCN-SSC不同專家群所做的建議。
IUCN乃於三年前與「生物多樣性科學中心 (CABS)」(Center for Applied Biodiversity Science),以及「保育國際組織 (CI)」(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共同成立了「全球海洋物種評估計劃 (Global Marine Species Assessment, GMSA)」,希望在2012年能評估出20,000種海洋物種之瀕危狀態。首先將優先進行海水魚類、海草、紅樹林、大型海藻及若干貝類、棘皮動物或甲殼類的類群。其評估方法是先由專家群共同建置其物種分布、族群狀態、棲地及生態、受脅原因、利用及保育方法之資料庫,再經由專群會議來訂定各物種瀕危之風險或等級。此一資料庫亦有利於海洋熱點或保護區區位之選擇及劃設工作。
GMSA目前已完成全球造礁珊瑚之物種評估,鯊及魟,以及石斑等類群,海草及紅樹林物種之評估正在進行中,預計於2009年完成。隆頭魚、鸚哥魚、石首魚、蝶魚、蓋刺魚及海蛇則將在2010年完成。鮑魚、雀鯛、鮪、旗魚等亦將啟動。而分不同地理區方式之評估亦同時進行。地中海、東太平洋、西太平洋、南太平洋、紅海、加勒比海等地理區將優先評估。此次IUCN擬在台灣舉辦之西太平洋區之瀕危物種評估,則將先針對鮪及旗魚;笛鯛、鯛及石鱸,以及龍蝦類等三個類群來做實質之評估工作。
此次研討會共有約20位左右,全球頂尖的海洋生物學者來台與會的機會,舉辦一整天的學術專題演講,介紹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實際工作的進展,及目前IUCN所發展及推動評估海洋生物瀕危物種之新方法。相信會對國內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教育及保育工作,以及與國際接軌、國際學術交流、政府未來政策規劃、研究調查、漁業資源管理及永續利用等各方面均能有所助益。
詳情與報名資訊, 請見研討會網站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掠食者也要躲避被掠食--掠食性螺類的發育早期的殼色可塑性

智利科學家Manríquez等人研究證實, 一種棲息於潮間帶的掠食性貝類--似鮑羅螺 (Concholepas concholepas), 幼貝的殼色可塑性是一種適應的特徵. 研究結果發表於9月22日的PNAS期刊.
棲息於海洋的軟體動物, 大多具有浮游幼生時期, 當牠們遇到合適的棲地便會沉降 (settle down). 似鮑羅螺是岩岸潮間帶的掠食性螺類, 也是生態系中的基石物種 (keystone species), 以藤壺或貽貝為食. 野外的觀察發現, 絕大多數的似鮑羅螺的殼色和其棲地最豐富的食物顏色相近 (以下簡稱背景色), 也就是說藤壺較多的地方可以發現偏白色的螺, 而貽貝較多的區域則是偏深色的螺. Manríquez等人的分析顯示, 似鮑羅螺的殼色和當地背景色 (藤壺--淺色; 貽貝--深色) 有正相關.
室內養殖實驗, 也證實幼貝長出的殼色會和其棲地的背景色一致. 如果將養於藤壺棲地的似鮑羅螺 (殼色為淺色) 轉移到貽貝棲地, 而後來長出的殼色也就會偏深色. 然而, 殼色可塑性是否有助於
似鮑羅螺的存活? 似鮑羅螺的掠食者--Acanthocyclus hassleri (一種螃蟹) 加入後, 似於背景色的似鮑羅螺存活率 (71%) 高於不像背景色的似鮑羅螺 (存活率僅4%). Manríquez等人認為似鮑羅螺演化出的殼色可塑性, 殼色決定於幼貝沉降的微棲地 (藤壺為優勢--殼色偏淺; 貽貝優勢--殼色偏深), 而當以視覺為主的掠食者存在時, 殼色就會影響似鮑羅螺的存活率.
棲息於海洋的軟體動物, 大多具有浮游幼生時期, 當牠們遇到合適的棲地便會沉降 (settle down). 似鮑羅螺是岩岸潮間帶的掠食性螺類, 也是生態系中的基石物種 (keystone species), 以藤壺或貽貝為食. 野外的觀察發現, 絕大多數的似鮑羅螺的殼色和其棲地最豐富的食物顏色相近 (以下簡稱背景色), 也就是說藤壺較多的地方可以發現偏白色的螺, 而貽貝較多的區域則是偏深色的螺. Manríquez等人的分析顯示, 似鮑羅螺的殼色和當地背景色 (藤壺--淺色; 貽貝--深色) 有正相關.
室內養殖實驗, 也證實幼貝長出的殼色會和其棲地的背景色一致. 如果將養於藤壺棲地的似鮑羅螺 (殼色為淺色) 轉移到貽貝棲地, 而後來長出的殼色也就會偏深色. 然而, 殼色可塑性是否有助於
似鮑羅螺的存活? 似鮑羅螺的掠食者--Acanthocyclus hassleri (一種螃蟹) 加入後, 似於背景色的似鮑羅螺存活率 (71%) 高於不像背景色的似鮑羅螺 (存活率僅4%). Manríquez等人認為似鮑羅螺演化出的殼色可塑性, 殼色決定於幼貝沉降的微棲地 (藤壺為優勢--殼色偏淺; 貽貝優勢--殼色偏深), 而當以視覺為主的掠食者存在時, 殼色就會影響似鮑羅螺的存活率.
這篇paper讓我想到前兩個月的澎湖採集, 有些海貝的殼色與斑紋變異大, 不能做為鑑定的依據. 而殼色變異的背後, 或許隱藏著影響該物種適存度 (fitness) 的演化結果. 這篇研究也再次提醒, 仔細的觀察與豐富的野外經驗, 能夠激發出解決科學問題的想法, 也是能發表在大家覺得很厲害的期刊!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推薦書] 當三葉蟲統治世界
書名: 當三葉蟲統治世界
出版社: 貓頭鷹
出版日期: 2004年4月
草履蟲推薦理由:
三葉蟲, 地球科學或生物課本中, 古生代的代表性生物. 以前對三葉蟲的認知, 僅止於地質年代表上的小圖示, 以及考試卷的選擇題, 隨後就與三葉蟲分道揚鑣, 再也沒有機會與牠"碰面". [當三葉蟲統治世界] 讓我對牠徹底改觀, 並開啟了我的新視界! 書中提及許多目前已知的三葉蟲相關知識, 原來透過化石的研究, 可以獲得這麼多豐富的資訊. 三葉蟲的物種多樣性很高, 有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的型態, 體型有大有小. 化石還記錄下牠們蜷曲如鼠婦的樣子. 書裡的精采照片, 彷彿是帶領讀者逛了一個小型博物館. 這本書真的非常精采! 除了對三葉蟲有進一步的認知, 也能知道各種的化石研究方法, 非常推薦閱讀!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船運帶來商機人潮, 也帶外來種
人為活動促使許多生物跨越自然的地理障礙
分布至自然情況下不會出現的地理區域
這樣的生物稱做外來種(alien species)
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則是指會影響當地原生種的外來種
入侵種是造成生物多樣性衰減的主因之ㄧ
入侵種除了直接與原生種競爭食物與空間
也可能改變整個生態系!
找出外來種引入的途徑是減緩或解決外來種問題的根本
世界各地的海洋生物隨著航運進行生物相大交換
早期的船隻是利用石頭或其他重物來穩定船艙
後來則改成抽水入船艙(叫作壓艙水ballast water)
因此許多水中浮游生物就隨著壓艙水被帶至另外一地
(關於壓艙水裡的生物相, 相關研究非常多!)
那這些外來種從哪裡來?
除了以船運航線和頻度來推測之外
也能透過DNA的分析追尋其可能的來源地!
由於外來種引入的數量和次數是影響其是否能建立族群的關鍵
但通常此因子也不易準確評估
Brawley等人便透過歷史的記載的船運紀錄
代表外來種可能來源與輸入次數
以及兩種外來種--褐藻和玉黍螺--的DNA分析
推判出海洋外來種的引入和船運有明確的關連
此研究刊登於5月4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搶鮮版(early edition)
Brawley et al. 2009. Historical invasions of the intertidal zone of Atlantic North America associated with distinctive patterns of trade and emigration. doi: 10.1073/pnas.0812300106
全文pdf檔可免費下載
搶鮮版介紹如下
Origins of invasive marine organisms
Trade and emigration from Europe to North America in the 19th century resulted in thousands of ships crossing the Atlantic Ocean. Shipping records from 1773-1861 indicate that nearly all ships arriving in Pictou Harbour, Nova Scotia originated in Scotland, England, or Ireland. Some of these ships brought marine organisms on the rocks used as ship ballast. Two invasive species, the rockweed Fucus serratus and the periwinkle snail Littorina littorea, have become common on Canada's North Atlantic coast, and the snail quickly became abundant on the Atlantic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using genetic fingerprints and historical shipping records, Susan Brawley et al. determined that F. serratus and L. littorea found in Pictou Harbour likely originated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Microsatellite analysis of F. serratus indicated 2 separate introductions to Nova Scotia: one originating in Galway, Ireland, and one in Greenock, Scotland. L. littorea showed a similar pattern, with 8 of the 9 cytochrome b haplotypes matching those from snails captured in Ireland and Scotlan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hipping records may provide a proxy for recognizing the introduction of invasive marine species, and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se species form the tip of the "invasive iceberg."
分布至自然情況下不會出現的地理區域
這樣的生物稱做外來種(alien species)
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則是指會影響當地原生種的外來種
入侵種是造成生物多樣性衰減的主因之ㄧ
入侵種除了直接與原生種競爭食物與空間
也可能改變整個生態系!
找出外來種引入的途徑是減緩或解決外來種問題的根本
世界各地的海洋生物隨著航運進行生物相大交換
早期的船隻是利用石頭或其他重物來穩定船艙
後來則改成抽水入船艙(叫作壓艙水ballast water)
因此許多水中浮游生物就隨著壓艙水被帶至另外一地
(關於壓艙水裡的生物相, 相關研究非常多!)
那這些外來種從哪裡來?
除了以船運航線和頻度來推測之外
也能透過DNA的分析追尋其可能的來源地!
由於外來種引入的數量和次數是影響其是否能建立族群的關鍵
但通常此因子也不易準確評估
Brawley等人便透過歷史的記載的船運紀錄
代表外來種可能來源與輸入次數
以及兩種外來種--褐藻和玉黍螺--的DNA分析
推判出海洋外來種的引入和船運有明確的關連
此研究刊登於5月4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搶鮮版(early edition)
Brawley et al. 2009. Historical invasions of the intertidal zone of Atlantic North America associated with distinctive patterns of trade and emigration. doi: 10.1073/pnas.0812300106
全文pdf檔可免費下載
搶鮮版介紹如下
Origins of invasive marine organisms
Trade and emigration from Europe to North America in the 19th century resulted in thousands of ships crossing the Atlantic Ocean. Shipping records from 1773-1861 indicate that nearly all ships arriving in Pictou Harbour, Nova Scotia originated in Scotland, England, or Ireland. Some of these ships brought marine organisms on the rocks used as ship ballast. Two invasive species, the rockweed Fucus serratus and the periwinkle snail Littorina littorea, have become common on Canada's North Atlantic coast, and the snail quickly became abundant on the Atlantic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using genetic fingerprints and historical shipping records, Susan Brawley et al. determined that F. serratus and L. littorea found in Pictou Harbour likely originated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Microsatellite analysis of F. serratus indicated 2 separate introductions to Nova Scotia: one originating in Galway, Ireland, and one in Greenock, Scotland. L. littorea showed a similar pattern, with 8 of the 9 cytochrome b haplotypes matching those from snails captured in Ireland and Scotlan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hipping records may provide a proxy for recognizing the introduction of invasive marine species, and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se species form the tip of the "invasive iceberg."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社子島還會有淹水問題嗎?
位於台北市的社子島由基隆河和淡水河包圍
周圍也長了不少紅樹林與豐富的生物
島的周圍的堤防上也有自行車道系統
站在社子島的一端, 可以欣賞紅樹林又可以眺望關渡宮
幾年前聽過台北市政府打算將社子島墊高的消息
一部分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社子島水患的問題
今天的新聞報導此計劃已通過其中一關
社子島的墊高工程看來不遠了!!
關於以墊高工程來避免水患的問題
我不得不提出質疑
先撇開耗資鉅額填土墊高造成的生態破壞
基隆河真的又再造成水患了嗎?
從基隆河上游的平溪鄉開始看起
上游的潺潺小溪就施作水泥工程
河床和岸邊都以水泥封埋
減少河水滲透至地下的面積
也難怪n年前的菁桐太子賓館前面的基隆河段會淹水(這真是奇觀!)
搭乘平溪線小火車
沿途就會看到許多"野溪整治工程"
我真的搞不懂野溪是要整治給誰用?
只有有人的地方才會有"災情"
好好的一條野溪
幹麻搞成水泥水溝?!
再來順著基隆河而下
穿越三貂嶺峽谷抵達侯硐
幾年前施作完成的員子山分洪隧道
當基隆河水水位高過一定程度, 水就會分流至東北海岸
造成下游水患的"洪水"至少就排除掉一半
就我的記憶, 員子山分洪隧道啟用之後
汐止以下的基隆河似乎就沒有淹水過了!
我想社子島淹水的問題應該是有大幅降低吧!
(除非降雨量超大又適逢大潮)
不過又為何不把社子島上的居民都安置
就把此區規劃成完整的濕地保留區?
提供居民安置的經費應該遠低於墊高工程經費吧!
重點是, 如果墊高計劃真的通過...
要採集的可以趕快去採集!
至少可以了解"島"上的物種有多少在墊高之後滅絕(local extinction)
預期墊高之後的生物相會以外來種為主吧!
附上2009年5月8日的聯合報新聞
周圍也長了不少紅樹林與豐富的生物
島的周圍的堤防上也有自行車道系統
站在社子島的一端, 可以欣賞紅樹林又可以眺望關渡宮
幾年前聽過台北市政府打算將社子島墊高的消息
一部分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社子島水患的問題
今天的新聞報導此計劃已通過其中一關
社子島的墊高工程看來不遠了!!
關於以墊高工程來避免水患的問題
我不得不提出質疑
先撇開耗資鉅額填土墊高造成的生態破壞
基隆河真的又再造成水患了嗎?
從基隆河上游的平溪鄉開始看起
上游的潺潺小溪就施作水泥工程
河床和岸邊都以水泥封埋
減少河水滲透至地下的面積
也難怪n年前的菁桐太子賓館前面的基隆河段會淹水(這真是奇觀!)
搭乘平溪線小火車
沿途就會看到許多"野溪整治工程"
我真的搞不懂野溪是要整治給誰用?
只有有人的地方才會有"災情"
好好的一條野溪
幹麻搞成水泥水溝?!
再來順著基隆河而下
穿越三貂嶺峽谷抵達侯硐
幾年前施作完成的員子山分洪隧道
當基隆河水水位高過一定程度, 水就會分流至東北海岸
造成下游水患的"洪水"至少就排除掉一半
就我的記憶, 員子山分洪隧道啟用之後
汐止以下的基隆河似乎就沒有淹水過了!
我想社子島淹水的問題應該是有大幅降低吧!
(除非降雨量超大又適逢大潮)
不過又為何不把社子島上的居民都安置
就把此區規劃成完整的濕地保留區?
提供居民安置的經費應該遠低於墊高工程經費吧!
重點是, 如果墊高計劃真的通過...
要採集的可以趕快去採集!
至少可以了解"島"上的物種有多少在墊高之後滅絕(local extinction)
預期墊高之後的生物相會以外來種為主吧!
附上2009年5月8日的聯合報新聞
社子島開發 燕子來了
【聯合報╱記者錢震宇/台北報導】 2009.05.08
台北市社子島開發再往前邁一大步!台北市長郝龍斌昨天表示,社子島整體防洪計畫已獲經濟部水資源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將提送經建會,再報行政院核定,社子島開發案即可動工。
郝龍斌強調,當初因為防洪因素,社子島居民被限建40年無法開發,市府感到愧疚,如今開發案終於有進展,值得欣慰。
郝龍斌說,社子島防洪計畫89年就送進經濟部,直到今年才因「政黨輪替」得以通過,對社子島居民來說是「遲來的正義」。他強調,經濟部通過後,經建會審議時,「問題應該不大,社子島開發已進入實質程序」。
市府預估將投資500億到800億元經費,99年底前完成土地取得及地上物拆遷,開始填土工程,101年動工安置住宅工程。
至於徵收經費來源,郝龍斌說,這還需要詳細研究,但會先編列社子島開發的規畫費用。據了解,市府內部初估開發社子島將虧損127億元左右。
市議員陳政忠昨天在市議會表示,經濟部水資源審議委員會前天終於通過社子島防洪計畫,對社子島居民來說,「是個很重要的日子」。
他呼籲,社子島的開發是台北市推動的重大市政建設之一,市府應儘速編列預算,興建社子捷運路網,加速推動後續建設。
工務局長黃錫薰表示,社子島開發案將等行政院核定後才會開始實施,目前社子島社子大橋已經發包,17日將由市長主持開工典禮。社子大橋未來將擔負工程載運土石及主要聯外道路,預計99年完工。
市府表示,社子島長遠規畫朝向農業生態園區,除住宅區外,在島頭部分還有娛樂休閒區。未來社子島將是一座大型公園親水河岸,堤防將以土堤、草地替代。
準備開發作業 可進行了
【記者錢震宇/台北報導】社子島防洪計畫獲經濟部水資源委員會審議通過,台北市水利處表示,這是「關鍵的一個結果」,且是10年來最好的一個時刻,畢竟社子島防洪案已經在經濟部躺了很久,現在,可以開始準備後續開發作業了。
水利處指出,定案的防洪計畫分兩部分,第一是在臨基隆河端,原本堤防將退縮80到130公尺,整個河道變寬,加上五股端垃圾山清運、河道清疏,讓水位降低。
第二部分則在基隆河端築堤9.65公尺,並填土墊高社子島,以1:30 的比例緩坡下降,所以社子島未來會呈現高於河水的狀態。
水利處表示,這次社子島防洪計畫將原本50年的防洪標準,提高到200年防洪頻率,並且與北縣五股端同時進行,未來填土墊高後,社子島不至於再淹水,也將脫離以往滯洪區的命運。
官員說,社子島開發面積約240公頃,填土需要1千多萬方土石,未來的土石來源恐怕還要進一步規畫,以免有欠缺土石之虞。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烏賊與章魚聽覺神經生理新發現
來自中研院的消息
嚴宏洋研究員團隊研究成果獲選為 Faculty 1000 The Most Interesting Paper 由本院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嚴宏洋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09年3月「比較生物化學與生理」(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A)期刊所發表的一篇有關烏賊及章魚聽覺神經生理的論文,日前被 Faculty 1000網路期刊甄選為2009年3月的「最吸引注意的論文」(The Most Interesting Paper)。
------------------------------------------
Faculty 1000是個蠻實用的資料庫
有一堆人負責評論各期刊新發表的論文
分成幾個不同的推薦等級
適合有空ˋ想補充新知ˋ需要新idea的時候來看看
裡面分成各種不同領域
每個獲選的論文都附加一段小評論
在這種"論文爆炸"的時候
有這樣的工具確實幫助很大!
至少都是人腦精心挑選的文獻!!
嚴宏洋研究員團隊研究成果獲選為 Faculty 1000 The Most Interesting Paper 由本院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嚴宏洋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09年3月「比較生物化學與生理」(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A)期刊所發表的一篇有關烏賊及章魚聽覺神經生理的論文,日前被 Faculty 1000網路期刊甄選為2009年3月的「最吸引注意的論文」(The Most Interesting Paper)。
------------------------------------------
Faculty 1000是個蠻實用的資料庫
有一堆人負責評論各期刊新發表的論文
分成幾個不同的推薦等級
適合有空ˋ想補充新知ˋ需要新idea的時候來看看
裡面分成各種不同領域
每個獲選的論文都附加一段小評論
在這種"論文爆炸"的時候
有這樣的工具確實幫助很大!
至少都是人腦精心挑選的文獻!!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2009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研討會
從研討會的議程看起來
還蠻像是計劃執行進度報告大會
不過可以了解國內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現況!
以下資訊來自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2009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研討會
2009/03/15 08:00 ~ 2009/03/16 17:00
地點: 南投縣集集鎮民生東路1號 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主辦單位:國科會生物處、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協辦單位:台灣植物分類學會
報名方式:
一、報名表請上網至 www.tesri.gov.tw 下載或自行影印使用。
二、報名表請填寫完整,以電子郵件或傳真傳送報名,以利作業。
電子信箱:sym@tesri.gov.tw
傳真:049 - 2760629 或 049 - 2761582
三、報名期限:即日起受理,座位有限,額滿為止。
四、聯絡電話:049 - 2761331 轉 645 或 642
下載:
報名表 (PDF格式、RTF格式)
研討會議程 (PDF格式) Update:2009.02.27
還蠻像是計劃執行進度報告大會
不過可以了解國內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現況!
以下資訊來自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2009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研討會
2009/03/15 08:00 ~ 2009/03/16 17:00
地點: 南投縣集集鎮民生東路1號 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主辦單位:國科會生物處、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協辦單位:台灣植物分類學會
報名方式:
一、報名表請上網至 www.tesri.gov.tw 下載或自行影印使用。
二、報名表請填寫完整,以電子郵件或傳真傳送報名,以利作業。
電子信箱:sym@tesri.gov.tw
傳真:049 - 2760629 或 049 - 2761582
三、報名期限:即日起受理,座位有限,額滿為止。
四、聯絡電話:049 - 2761331 轉 645 或 642
下載:
報名表 (PDF格式、RTF格式)
研討會議程 (PDF格式) Update:2009.02.27
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第17屆世界貝類學大會 開始報名!!
上次meeting的時候
提到今年將在韓國舉行的第十屆的醫學暨應用軟體動物學研討會
讓我想到另一個更"生態"的軟體動物研討會
由Unitas Malacologica每3年舉辦一次的世界軟體動物學研討會
2010年7月18~24日將於泰國舉辦第17屆的研討會
目前研討會網站已經釋出報名與徵稿的消息
研討會網站 http://www.wcm2010.com/home.asp
首先是"早起鳥兒專案"
可以選擇全程參與或是只參加幾天
提早報名享有優惠價格--非會員學生價 140歐元 (大人要260歐元)
2009年3月1日將開放線上註冊
研討議題初步分為10大主題:
1. Ecology, Evolution and Biology of Freshwater Bivalves
2. The Biology and Evolution of Limpets
3. Evolution of the Bivalvia
4. Community Ecology of Tropical Forest Land Snails
5. The Last 50 Years of Malacology: Specialization, Method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Globalization
6. Studies on Opisthobranchs Molluscs
7. Emerging Molluscan Models: Biological Ques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8. Evolutionary Ecology and Genetics of Molluscan Populations
9. The Systematics of Asian Land Snails
10. Mollusc Aquaculture
各議題的簡要說明, 請參考大會網站 http://www.wcm2010.com/symposium.asp
關於陸貝跟雙殼貝就各佔2個議題
可見這兩類生物的熱門與值得探討程度之高!!
之前有瞄到一篇文獻"Toward a glob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invasive species"
提倡建構一個全球性的入侵生物資料庫
(已經有了!! 請參考 http://www.invasivespecies.net/)
或許也可以新增一個關於貝類資料庫的議題
應該是個很好發揮的主題!!
畢竟這對於區域性動物相(regional fauna)和分類學研究勢必大有幫助!!
如果希望新增議題(也要有人投稿...)
可以直接與Somsak Panha博士連絡
somsak_panha@yahoo.com; somsakp@wcm2010.com
還不知道這個研討會到底多有趣?!
來瞧瞧2007年於比利時舉辦的研討會摘要
http://www.ucd.ie/cobid/unitas/congress/WCM2007abstracts.pdf
近幾屆的軟體動物研討會資料
也可以從這裡下載 http://www.ucd.ie/cobid/unitas/congress.html
看了就很想去跟大家分享研討
有機會見到很多貝類學大師!!
大家一起加油!! 來擠個成果去參加!!
提到今年將在韓國舉行的第十屆的醫學暨應用軟體動物學研討會
讓我想到另一個更"生態"的軟體動物研討會
由Unitas Malacologica每3年舉辦一次的世界軟體動物學研討會
2010年7月18~24日將於泰國舉辦第17屆的研討會
目前研討會網站已經釋出報名與徵稿的消息
研討會網站 http://www.wcm2010.com/home.asp
首先是"早起鳥兒專案"
可以選擇全程參與或是只參加幾天
提早報名享有優惠價格--非會員學生價 140歐元 (大人要260歐元)
2009年3月1日將開放線上註冊
研討議題初步分為10大主題:
1. Ecology, Evolution and Biology of Freshwater Bivalves
2. The Biology and Evolution of Limpets
3. Evolution of the Bivalvia
4. Community Ecology of Tropical Forest Land Snails
5. The Last 50 Years of Malacology: Specialization, Method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Globalization
6. Studies on Opisthobranchs Molluscs
7. Emerging Molluscan Models: Biological Ques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8. Evolutionary Ecology and Genetics of Molluscan Populations
9. The Systematics of Asian Land Snails
10. Mollusc Aquaculture
各議題的簡要說明, 請參考大會網站 http://www.wcm2010.com/symposium.asp
關於陸貝跟雙殼貝就各佔2個議題
可見這兩類生物的熱門與值得探討程度之高!!
之前有瞄到一篇文獻"Toward a glob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invasive species"
提倡建構一個全球性的入侵生物資料庫
(已經有了!! 請參考 http://www.invasivespecies.net/)
或許也可以新增一個關於貝類資料庫的議題
應該是個很好發揮的主題!!
畢竟這對於區域性動物相(regional fauna)和分類學研究勢必大有幫助!!
如果希望新增議題(也要有人投稿...)
可以直接與Somsak Panha博士連絡
somsak_panha@yahoo.com; somsakp@wcm2010.com
還不知道這個研討會到底多有趣?!
來瞧瞧2007年於比利時舉辦的研討會摘要
http://www.ucd.ie/cobid/unitas/congress/WCM2007abstracts.pdf
近幾屆的軟體動物研討會資料
也可以從這裡下載 http://www.ucd.ie/cobid/unitas/congress.html
看了就很想去跟大家分享研討
有機會見到很多貝類學大師!!
大家一起加油!! 來擠個成果去參加!!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親緣地理學研究概況(二): 全球觀點
2008年底, Molecular Ecology期刊登出一篇20年來親緣地理學研究的review
Beheregaray LB. 2008. Twenty years of phylogeography: the state of the field and the challenges for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Molucular Ecology, 17(17): 3754-74.
http://www.bio.mq.edu.au/molecularecology/pdfs/publications/review_mec08.pdf
著眼於1987~2006年的親緣地理學研究的整體回顧
包括大陸地理分布, 棲地類型, 分類群, 研究時間尺度, 分子標記類型等項目
而2009年初, Journal of Biogeography也邀請親緣生物學之父--Avise JC
撰寫一篇親緣地理學的簡短review
比較偏重於理論和概念層面的回顧與展望
Avise JC. 2009. Phylogeograph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36(1): 3-15.
Phylogeography一詞自1987年由Avise首度提出
2000年發表其經典教科書"phylogeography: The History and Formation of Species "
親緣地理學的發表研究數量與被引用次數逐年攀升
至2008年結束, 發表數量已超越4000篇(根據Web of Science資料庫統計)
面對這一個持續蓬勃發展的領域
是否有需要再加強的研究區塊?
感謝Beheregaray的review為大家提供一個大方向的回顧
以下將簡要的整理文中的幾項重點
圖表以及詳細內容, 直接看paper原文比較精彩
(個人非常推薦此篇review!!)
Beheregaray利用Web of Science資料庫進行文獻蒐集
以"phylogeography"和"phylogeographic"為關鍵字
搜尋1987~2006年間的original paper (排除review等文獻)
閱讀其文獻的摘要以進行分類與分析(看完就變成大老了...)
1987~2006年間, 共有3049篇文獻發表
平均的被引用次數為每年3172篇
也特別提及被引用次數前N名的文獻有哪些!!
若以發表的期刊領域來看 [請見Beheregaray (2008) Table 1]
72%的文獻屬於"演化生物學", "生態學", "生化與分子生物"和"遺傳學"四大領域
親緣地理學發表最多的前10名期刊, 便佔全部的49.5%
前5名分別為"Molecular Ecology",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Evolution",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和 "Heredity"
從生物樣本採集地點來看 [請見Beheregaray (2008) Figure 2a]
77%的文獻採樣完全位於北半球, 15%在南半球, 僅6%的研究採集自多個大陸
2%有進行跨赤道的樣本採集
不過這和研究的物種, 空間尺度, 愈探討的問題也有關係
有趣的是, 作者提到北美大陸物種最豐富的中美洲地區, 研究僅佔9.7%
亞洲大陸物種最多的東南亞, 研究佔20%
但是地球上物種最多的南美洲, 研究卻只有6.3%
若以生物的棲息環境來分類 [請見Beheregaray (2008) Figure 2b]
陸生生物佔65%的研究, 水生生物佔18%, 海生生物為17%
而單一研究所採用的分類群數量 [請見Beheregaray (2008) Figure 2c]
68%的研究使用單一分類群(taxon), 25%採用多個分類群(multiple taxa)
但以comparative phylogeography為角度進行研究的, 僅佔8%
檢視各文獻愈探討的時間尺度 [請見Beheregaray (2008) Figure 2d]
第四紀(0~2百萬年前)佔69%, 第三紀(2~66百萬年前)佔11%, 第三紀和第四紀佔2%
18%的研究未明確指出研究的時間尺度(作者有提醒要注意這一點!!)
分析各研究所使用的分子標記 [請見Beheregaray (2008) Figure 6 & 7]
整體來看, 89%的研究僅使用單一種分子標記
採用單系遺傳的分子標記(粒線體或葉綠體)近十年有比例下降的趨勢
而使用核DNA的研究在過去5年, 一直維持在13%左右
同時採用粒線體(或葉綠體)和核DNA的研究有增加的趨勢
畢竟這兩種遺傳方式不同, 所受到的天擇或族群歷史事件之影響也會不同
採用多種分子標記, 比較能清楚分析!!
另外, 作者也將各文獻所分析的生物區分為10大類:
哺乳動物, 魚類, 兩爬, 鳥類, 陸生植物, 水生植物, 陸生無脊椎, 水生無脊椎, 微生物, 真菌
交叉分析不同大陸 [請見Table 2], 棲息環境和分類群數量 [請見Table 3]
以及所採用的分子標記 [請見Table 3]
由於各生物類群在文中都有詳盡的分析說明
再此列舉一些比較值得注意的重點
如果從各大陸的角度來看 [請見Beheregaray (2008) Table 2]
亞洲的各種生物類群研究比例大多次於歐洲和北美
兩爬研究為六大陸最低(9%), 水生無脊椎研究(14%)少於歐洲, 北美洲和澳洲
各生物類群的研究均集中於北半球 [請見Beheregaray (2008) Table 2]
部分是南半球的研究比例次之
但是有3類生物的全球尺度研究比例僅次於北半球
微生物40%, 真菌38%, 水生植物29%
關於無脊椎動物的部份
作者提及無脊椎動物相對於其他動物
更容易採集到共域分布的物種
因此非常適合進行comparative phylogeography的研究
但是此類研究只佔無脊椎動物的8%
仍有待努力的空間!!
而分子標記方面
無脊椎動物使用粒線體DNA的研究非常普遍(尤其是COI)
個人看法: Folmer等人(1994)所發表的COI無敵universal primer實在太強了!!
而結合核DNA和同功異構酶(allozyme)的研究為其他生物類群之冠
但採用微衛星DNA (microsatellite DNA, 或稱微隨體DNA)的研究仍偏低
作者針對親緣地理學的研究現況, 提出幾個建議加強的方向
1. 親緣地理學者和地球科學者應加強合作和整合
2. 闡釋生物地理分布時, 應加入時間的元素
3. 應加強無脊椎動物, 微生物和真菌類群的親緣地理學研究
4. 加強研究散佈能力低的生物的族群歷史, 以了解區域性的演化和生態過程
(蝸牛就是一個最適合的生物啦!!)
5. 結合粒線體DNA, 微衛星DNA等多種分子標記, 有助於釐清其族群歷史及分化時間
讀完這篇review, 真的是收穫非常豐富
了解親緣地理的研究現況之外
也對未來的方向能夠稍為釐清
我在想, 台灣的地質研究是否有更新的證據了??
除了各地湖泊鑽探的孢粉學研究, 提供近期的區域性氣候歷史
是否有其他對台灣島的形成有更多的了解?
整合地質學和親緣地理學的研究
應該能為台灣的物種來源, 擴散, 演化, 分布模式提供更近一步的解讀
Beheregaray LB. 2008. Twenty years of phylogeography: the state of the field and the challenges for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Molucular Ecology, 17(17): 3754-74.
http://www.bio.mq.edu.au/molecularecology/pdfs/publications/review_mec08.pdf
著眼於1987~2006年的親緣地理學研究的整體回顧
包括大陸地理分布, 棲地類型, 分類群, 研究時間尺度, 分子標記類型等項目
而2009年初, Journal of Biogeography也邀請親緣生物學之父--Avise JC
撰寫一篇親緣地理學的簡短review
比較偏重於理論和概念層面的回顧與展望
Avise JC. 2009. Phylogeograph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36(1): 3-15.
Phylogeography一詞自1987年由Avise首度提出
2000年發表其經典教科書"phylogeography: The History and Formation of Species "
親緣地理學的發表研究數量與被引用次數逐年攀升
至2008年結束, 發表數量已超越4000篇(根據Web of Science資料庫統計)
面對這一個持續蓬勃發展的領域
是否有需要再加強的研究區塊?
感謝Beheregaray的review為大家提供一個大方向的回顧
以下將簡要的整理文中的幾項重點
圖表以及詳細內容, 直接看paper原文比較精彩
(個人非常推薦此篇review!!)
Beheregaray利用Web of Science資料庫進行文獻蒐集
以"phylogeography"和"phylogeographic"為關鍵字
搜尋1987~2006年間的original paper (排除review等文獻)
閱讀其文獻的摘要以進行分類與分析(看完就變成大老了...)
1987~2006年間, 共有3049篇文獻發表
平均的被引用次數為每年3172篇
也特別提及被引用次數前N名的文獻有哪些!!
若以發表的期刊領域來看 [請見Beheregaray (2008) Table 1]
72%的文獻屬於"演化生物學", "生態學", "生化與分子生物"和"遺傳學"四大領域
親緣地理學發表最多的前10名期刊, 便佔全部的49.5%
前5名分別為"Molecular Ecology",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Evolution",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和 "Heredity"
從生物樣本採集地點來看 [請見Beheregaray (2008) Figure 2a]
77%的文獻採樣完全位於北半球, 15%在南半球, 僅6%的研究採集自多個大陸
2%有進行跨赤道的樣本採集
不過這和研究的物種, 空間尺度, 愈探討的問題也有關係
有趣的是, 作者提到北美大陸物種最豐富的中美洲地區, 研究僅佔9.7%
亞洲大陸物種最多的東南亞, 研究佔20%
但是地球上物種最多的南美洲, 研究卻只有6.3%
若以生物的棲息環境來分類 [請見Beheregaray (2008) Figure 2b]
陸生生物佔65%的研究, 水生生物佔18%, 海生生物為17%
而單一研究所採用的分類群數量 [請見Beheregaray (2008) Figure 2c]
68%的研究使用單一分類群(taxon), 25%採用多個分類群(multiple taxa)
但以comparative phylogeography為角度進行研究的, 僅佔8%
檢視各文獻愈探討的時間尺度 [請見Beheregaray (2008) Figure 2d]
第四紀(0~2百萬年前)佔69%, 第三紀(2~66百萬年前)佔11%, 第三紀和第四紀佔2%
18%的研究未明確指出研究的時間尺度(作者有提醒要注意這一點!!)
分析各研究所使用的分子標記 [請見Beheregaray (2008) Figure 6 & 7]
整體來看, 89%的研究僅使用單一種分子標記
採用單系遺傳的分子標記(粒線體或葉綠體)近十年有比例下降的趨勢
而使用核DNA的研究在過去5年, 一直維持在13%左右
同時採用粒線體(或葉綠體)和核DNA的研究有增加的趨勢
畢竟這兩種遺傳方式不同, 所受到的天擇或族群歷史事件之影響也會不同
採用多種分子標記, 比較能清楚分析!!
另外, 作者也將各文獻所分析的生物區分為10大類:
哺乳動物, 魚類, 兩爬, 鳥類, 陸生植物, 水生植物, 陸生無脊椎, 水生無脊椎, 微生物, 真菌
交叉分析不同大陸 [請見Table 2], 棲息環境和分類群數量 [請見Table 3]
以及所採用的分子標記 [請見Table 3]
由於各生物類群在文中都有詳盡的分析說明
再此列舉一些比較值得注意的重點
如果從各大陸的角度來看 [請見Beheregaray (2008) Table 2]
亞洲的各種生物類群研究比例大多次於歐洲和北美
兩爬研究為六大陸最低(9%), 水生無脊椎研究(14%)少於歐洲, 北美洲和澳洲
各生物類群的研究均集中於北半球 [請見Beheregaray (2008) Table 2]
部分是南半球的研究比例次之
但是有3類生物的全球尺度研究比例僅次於北半球
微生物40%, 真菌38%, 水生植物29%
關於無脊椎動物的部份
作者提及無脊椎動物相對於其他動物
更容易採集到共域分布的物種
因此非常適合進行comparative phylogeography的研究
但是此類研究只佔無脊椎動物的8%
仍有待努力的空間!!
而分子標記方面
無脊椎動物使用粒線體DNA的研究非常普遍(尤其是COI)
個人看法: Folmer等人(1994)所發表的COI無敵universal primer實在太強了!!
而結合核DNA和同功異構酶(allozyme)的研究為其他生物類群之冠
但採用微衛星DNA (microsatellite DNA, 或稱微隨體DNA)的研究仍偏低
作者針對親緣地理學的研究現況, 提出幾個建議加強的方向
1. 親緣地理學者和地球科學者應加強合作和整合
2. 闡釋生物地理分布時, 應加入時間的元素
3. 應加強無脊椎動物, 微生物和真菌類群的親緣地理學研究
4. 加強研究散佈能力低的生物的族群歷史, 以了解區域性的演化和生態過程
(蝸牛就是一個最適合的生物啦!!)
5. 結合粒線體DNA, 微衛星DNA等多種分子標記, 有助於釐清其族群歷史及分化時間
讀完這篇review, 真的是收穫非常豐富
了解親緣地理的研究現況之外
也對未來的方向能夠稍為釐清
我在想, 台灣的地質研究是否有更新的證據了??
除了各地湖泊鑽探的孢粉學研究, 提供近期的區域性氣候歷史
是否有其他對台灣島的形成有更多的了解?
整合地質學和親緣地理學的研究
應該能為台灣的物種來源, 擴散, 演化, 分布模式提供更近一步的解讀
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種化機制--來自海洋生物的挑戰
今天的ScienceDaily發表的一篇科學新聞,
某種浮游生物的研究, 為生物的種化機制提供了新的概念.
以往認為海洋生物會因為洋流所行成的水團, 成為無形障礙而限制族群交流
兩位科學家根據一種浮游生物的化石紀錄, 發現牠們在某些海域多次出現又消失
而化石出現又消失的時期, 與地球氣候波動的循環一致
因此科學家認為這一類被動擴散的海洋生物, 並非因為環境障礙而限制牠的分布範圍
擴散能力不一定是主要的影響原因, 而是有沒有合適的棲地, 讓牠們繼續存活下來
科學家將這個概念延伸到海洋生物的種化機制,
主流認為新物種的形成是異域種化(allompatric specieation),
比如說島上廣佈著某一種蝸牛, 隨著板塊推擠,
形成一個蝸牛無法跨越過的地理障礙,
時間夠久之後, 原本同種的生物產生了生殖隔離, 因而產生另一個新種.
另外一派則是認為同域種化(sympatric specieation)也是一種可能!
也就是同一物種因為微棲地偏好或是生活作息不同
比如說夜貓子A群的活動時間在21:30~1:30, 夜貓子B群的時間是2:00~4:30
久而久之, 產生了生殖隔離, 而形成新種
這兩位科學家認為, 海洋生物的種化機制, 同域種化可能比預期更容易發生~
這篇新聞, 我覺得有幾個優點可以參考:
1. 文章有簡單描述科學概念, 又有舉其他例子來幫助了解, 是值得學習的表達或寫作方法
2. 文章簡單易讀, 可以用來練習閱讀能力
3. 外國人真會把研究結果加以延伸, 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送給大家的新年禮物 ^^
本科學新聞來自 ScienceDaily
Longstanding Theory Of Origin Of Species In Oceans Challenged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8/12/081231175357.htm
某種浮游生物的研究, 為生物的種化機制提供了新的概念.
以往認為海洋生物會因為洋流所行成的水團, 成為無形障礙而限制族群交流
兩位科學家根據一種浮游生物的化石紀錄, 發現牠們在某些海域多次出現又消失
而化石出現又消失的時期, 與地球氣候波動的循環一致
因此科學家認為這一類被動擴散的海洋生物, 並非因為環境障礙而限制牠的分布範圍
擴散能力不一定是主要的影響原因, 而是有沒有合適的棲地, 讓牠們繼續存活下來
科學家將這個概念延伸到海洋生物的種化機制,
主流認為新物種的形成是異域種化(allompatric specieation),
比如說島上廣佈著某一種蝸牛, 隨著板塊推擠,
形成一個蝸牛無法跨越過的地理障礙,
時間夠久之後, 原本同種的生物產生了生殖隔離, 因而產生另一個新種.
另外一派則是認為同域種化(sympatric specieation)也是一種可能!
也就是同一物種因為微棲地偏好或是生活作息不同
比如說夜貓子A群的活動時間在21:30~1:30, 夜貓子B群的時間是2:00~4:30
久而久之, 產生了生殖隔離, 而形成新種
這兩位科學家認為, 海洋生物的種化機制, 同域種化可能比預期更容易發生~
這篇新聞, 我覺得有幾個優點可以參考:
1. 文章有簡單描述科學概念, 又有舉其他例子來幫助了解, 是值得學習的表達或寫作方法
2. 文章簡單易讀, 可以用來練習閱讀能力
3. 外國人真會把研究結果加以延伸, 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送給大家的新年禮物 ^^
本科學新聞來自 ScienceDaily
Longstanding Theory Of Origin Of Species In Oceans Challenged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8/12/081231175357.htm
訂閱:
文章 (Atom)